欢迎访问央媒看甘肃,今天是2023年09月30日,星期六

【民主与法制网】甘肃省嘉峪关市委常委、市委政法委书记王毅谈社会治理创新

发布时间:2017-11-12 11:43:42

树立发展新理念 建设平安嘉峪关
--甘肃省嘉峪关市委常委、市委政法委书记王毅谈社会治理创新
  甘肃省嘉峪关市因关得名,因企设市,总人口30余万,90%左右为移民人口,城镇化率93.4%。
 
  在社会管理创新时期,嘉峪关市紧紧抓住“一带一路”重大政策机遇,紧扣“转型”和“小康”两大主题,着力开展社会管理创新。2010年,中央政法委、中央综治委把嘉峪关市确定为全国社会管理创新35个综合试点城市之一。2012年,再次把嘉峪关市确定为全国社会管理创新9个典型培育城市之一,当时也是西北五省区唯一入选城市。
 
  嘉峪关市委、市政府坚持以干在实处、走在前列的责任意识,树率先之志、谋治理之策,积极探索社会管理创新有效途径,在城乡社区扁平化管理、平安和谐细胞建设、打通民生服务最后一公里等方面,取得明显成效。2013年5月31日,在苏州召开的深化平安中国建设工作会议上,嘉峪关市综治办被授予“全国社会管理综合治理先进集体”荣誉称号;嘉峪关人民政府镜铁区铁北社区主任被授予“全国社会管理综合治理先进工作者”荣誉称号。
 
  立足全国社会管理创新综合试点城市和典型培育城市的发展成果,嘉峪关市委、市政府积极顺应形势新需求和群众新期待,以打造“全国中小城市创新发展样板市”为目标,突出“三抓”,促进“三新”,坚持在法治下前行、共治中拓展、创新中突围,筑牢了平安根基,提升了服务发展、服务群众的能力。从2011年起连续6年荣获“年度全省综治工作(平安建设)优秀地区”荣誉称号。
 
  顶层设计抓统筹 高起点搭建社会治理新平台
 
  嘉峪关市结合全市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实际,确立了创建社会治理服务中心、城乡一体化服务中心、社会矛盾大调解中心、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和48个标准化城乡社区服务中心的创新社会治理建设工程项目,总投资5.1亿元,塑造出了符合本土民生的品牌亮点
 
  改革社会“大治理”系统,建成嘉峪关市社会治理服务中心,打造“12345”民生服务数字标签。秉承“服务为先”的理念,整合全市政法、综治、维稳、信访以及涉及民生等部门的公共资源,力求推动全市社会公共服务管理力量和功能的前移,实现“公共服务、社会管理、应急指挥”的有机整合,搭建起一个集“综合性、服务性、及时性、规范性”于一体的“大治理”服务平台。几年来,通过不断拓展“12345”民生服务热线联动效能,极大地调动了各方参与社会治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实现了“上为政府分忧、下为百姓解难”的高效规范联动治理,公众诉求数量逐年大幅递增。
 
  创新城乡“大关联”通道,建成嘉峪关市城乡一体化服务中心,搭建均等化服务平台。全面落实城乡一元化户籍管理和协调落实城乡一体化各项配套民生保障政策。对仍在农村从事农业劳动的户籍人口,在继续拥有土地承包经营权、享受国家各项惠农补贴政策的同时,还享有与城市人口同等的待遇,标志着“户籍一元化、服务均等化、保障同城化、管理数字化”的城乡一体化发展目标基本实现。2014年5月启动流动人口管理体制改革,制定出台了《关于加强和改进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工作方案》,在城乡一体化服务中心加挂流动人口服务管理中心牌子,整合全市流动人口协管员力量,统筹全市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工作,深入推进“以房管人、以业管人、以社区管人”的流动人口治理方式,变“多头管理、数出多门、重管理轻服务”的状况为“集中管理、数据统一,寓管理于服务”的模式。通过加强流动人口就业、社会保险、法律援助、子女入学、住房保障等方面的服务,实现了流动人口与市民同等化待遇。同年6月全面启动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工作,在城乡一体化服务中心设立社会信用体系服务管理科,建成了全市统一的征信平台,为企业(包括个体工商户)、社会组织、行政事业法人、自然人建立公共信用信息库,建成了“信用嘉峪关网”。
 
  优化矛盾“大调解”体制,建成嘉峪关市社会矛盾大调解中心,畅通民情民意诉解渠道。嘉峪关市委、市政府整合各方力量,建立完善党政主导,综治、社会矛盾大调解中心牵头,司法、行政职能部门参与的区域性“大调解”工作格局,形成部门统一受理、集中梳理、归口办理、及时化解的工作机制,变以前的“和稀泥”为现在“依法解决”的矛盾化解方式。市社会矛盾大调解中心充分发挥“大调解”联动效能,集中化解了一批重点难点历史矛盾纠纷。
 
  拓展养老“大服务”领域,建成嘉峪关市居家养老服务中心,构筑老龄人群保障网络。采用“政府引导、市场运作、企业服务”方式,为全市1.8万自愿注册居家养老服务的老人免费安装“一键通”,提供餐饮、家政等亲情式养老服务。目前,通过“12345热线”日均受理老人需求服务1800余次。在社区建立日间照料中心,为全市高龄、空巢、残疾、优抚、低保低收入等老人提供休闲娱乐、精神慰藉、紧急援助等服务。积极推进居家养老上门医疗,定期在镇、村开展大型义诊活动。这种居家养老的服务模式,被中央誉为全国居家养老服务工作的“领头雁”和“风向标”。
 
  建立标准化城乡社区,强化社会治理基层基础。树立“以人为本重服务”的理念,在全面推行社会管理扁平化进程中,按照“市-区-社区”三级管理层级,撤销街道,将原有的69个城市社区,按照“一万人左右,15分钟便民服务圈”的标准,整合为31个新型城市社区;全面推行农村社区化管理,将标准化城乡社区服务中心建设纳入惠民实事工程,分年度按计划建成48个城乡标准化社区服务中心,城市社区服务中心建设标准1500㎡,农村社区服务中心建设标准800㎡。同时,积极探索新型社区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将政府行政职能与社区自治功能有机结合,将社会管理服务的基本职能下放到社区,主要力量下沉到社区,变被动应对为贴近服务,变分散管理为集约管理,变手工操作为信息化支撑,基层社会治理平台得到科学布局,社区服务管理快速提升到了网格化、标准化、精细化的较高层次。
 
  综治防范抓效能 多举措推进社会治理新进展
 
  推进综治中心规范化建设。充分发挥社会治理创新的扁平化管理优势,稳步推进市、区、镇(社区)综治中心的规范化建设。市级综治中心下设矛盾纠纷调处、阳光康复(社区矫正监管)、视频监控3个子中心。矛盾纠纷调处中心即现有的社会矛盾大调解中心,主要负责全市重大矛盾纠纷的排查调处工作;阳光康复(社区矫正监管)中心设在司法局,主要负责对刑释人员和社区服刑人员开展日常教育、培训康复和过渡性安置等服务管理工作;视频监控中心主要负责综治指挥的全方位动态视频浏览、综合信息分析、数据传输等工作。新的综治中心大楼正在改造当中。区级综治中心分别设在各区机关,对接市级综治中心职能部门开展工作。镇(城市社区)综治中心设立矛盾纠纷调处室、群众信访工作站、法律服务室、特殊人群、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室、治安联防室。目前,三级综治中心实体化运行的指导意见初稿已完成。
 
  强化综治信息平台应用。2015年,利用政务专网在各区、镇和全市城乡社区开通了PC终端,与电信公司合作配发“综治e通”手机终端460台。今年,结合全面深化网格化服务管理工作,对全市综治终端进行了清查,按照新标准分三批配备“综治e通”手机终端537台,覆盖全市政法各部门、综治委成员单位以及城乡社区每个网格。
 
  健全综治应急联动机制。健全落实多部门参与的治安形势分析研判联席会议制度、社会治安重点地区排查整治工作协调会议制度、防控资源统筹调配制度等,有效整合各部门资源力量,在情报信息、防范控制、集中整治、治安管理、应急处置等工作中,形成主要部门牵头负责、协调指挥,相关部门协同配合、联勤联动的工作格局,实现了多部门联动一体化、打防管控一体化。
 
  提升立体化社会治安防控能力水平。在全面跟进社会治安重点防控的基础上,加强人防物防技防心防建设。人防上构建社会治安的巡逻防控网,加强公安警力巡逻防控体系建设。按照全市统筹布局,优化城区巡逻防控网格,完善细化巡逻防控方案和勤务考核机制,加强公安特警、武警、常备武装应急分队以及酒钢保卫处联勤巡逻配合的常态化建设,按照平时、特殊、战时三个不同勤务等级,实施联勤联动,全面实现社会面治安管控联动、迅速、快捷、高效。完善群防群治巡查防控体系。鼓励全民参与,逐步建立“党委领导、政府主导、综治协调、群众自治”的群防群治格局;加强与部门、单位治安队员、社区保安人员等治安力量的协调,形成联动效应;建立完善激励机制,奖励价值线索举报,调动全民参与群防群治的积极性,建立集“打、防、控、服”一体的群防群治模式。物防上加强城市居民住宅小区治安防范,针对城市老旧居民住宅小区未实现封闭管理、治安案件高发,部分居民住宅小区虽然实现封闭管理但无门禁系统,部分居民住宅小区物业、门卫责权不清等问题,通过改造城市老旧居民住宅小区,加强门禁系统及安全防范设施的升级改造,分批次实现全封闭式管理。对新建居民住宅小区,严格做到安全防范设施同规划、同建设、同验收。技防上实施“雪亮工程”,按照城镇道路交叉无死角、主要道路关键节点无盲区、人员密集区域无遗漏,要害部位、案件高发区域、治安复杂场所主要出入口全覆盖的目标,增加视频监控探头的覆盖密度和广度。目前,全市监控点位总数达到2156个。在现有基础上,正在推动视频监控系统向镇、村延伸。心防上搭建了全市心防服务平台,开启了热线服务,通过“12345热线”或微信公众号的咨询和预约功能,实现线上线下、网上网下常态化服务;开启个案服务,在相关部门摸底排查的基础上,对心理危机严重、社会风险等级较高的人员,组建由心防服务团队、政法干警、法律工作者、社区干部、社会工作者等组成的危机干预小组,开展跟踪帮扶。各行业主管部门从心理服务、心理疏导和危机干预的角度,逐步推进心防工程建设。
 
  基层治理抓突围 引领式开辟社会治理新境界
 
  始终坚持重心下沉、政社互动、共建共享,实施基层治理创新升级,助推社会治理体系进一步完善。
 
  理顺基层治理体制。针对全市新型社区承担原街道和原社区居委会职责的现实,在现有编制、机构的基础上,整合人力、财力和物力资源,通过定岗、定责、定人、定经费,充实完善城市社区治理中“社区党建、社区政务、社区居民自治”三个工作模块。社区党委统揽社区工作,根据需要设立若干党支部,优化组织设置,创新活动方式,使社区党组织在推动发展、服务群众、凝聚人心、促进和谐中发挥更大的作用。社区政务主要包括社区综治中心和社区政务服务管理工作。社区综治中心工作主要通过建立实体化运行机制,整合社区民警、司法所、社区检察室工作人员、进驻社区律师等基层综治力量,实现基层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发挥“第一道防线”作用。社区政务服务管理工作主要对接市级各部门下沉到社区的工作,通过完善社区便民服务,最大限度地实现政务服务下沉,让百姓不出社区,就能办理涉及个人工作生活的政务事项。在每个城市社区设立一个居委会,根据需要设若干居民小组。居委会在组织居民自治活动中充分发挥激发社会活力的作用。协助政府管理城市、维护社会治安,做好与居民利益有关的公共卫生、优抚救济、青少年教育、就业创业等工作。积极发展社区社会组织,广泛开展志愿服务活动,做好便民利民、扶贫帮困等工作。充分发挥居民议事会、业主委员会等平台的作用,有序开展社区协商,及时反映居民的意见、要求和提出建议,促使居民依法行使民主权利、参与公共事务。结合社会转型和居民群众新期望新要求,不断提高服务居民群众的质量和水平,从过去单方面被动服务向全方位主动服务转变,从一般化工作方式向发挥“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管理、自我监督”作用方面转变。
 
  全面深化网格化服务管理。2015年全面推行网格化服务管理工作以来,社区网格化服务管理已经发展成为基层社会治理的成功模式之一。今年4月份,市委、市政府出台《全面深化网格化服务管理的实施意见》,对网格规模重新明确,实现全覆盖无缝隙对接。将原有的297个城市网格增加至340个城市网格;三镇17个行政村以村民小组为单元划分成117个网格,以村民自治的网格化服务管理为主。网格服务管理工作力量采取“1+2+N”模式进行充实:“1”为每个网格配备1名网格长,“2”为每个网格配备2名专职网格员,“N”为广泛吸纳网格内“党代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老干部、老党员、社会组织人员、志愿者”等社会力量加入网格服务管理工作,担任网格协管员。农村网格由村民小组长担任网格员。网格员主要承担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城市市容和环境卫生、环境保护、安全生产(包括食品安全)四个方面内容,重在及时发现、制止、上报问题事件。
 
  实施标准化智慧社区工程。针对现行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信息平台、数字嘉峪关集成管理平台和嘉峪关市社会治理服务平台等系统数据不能共享问题,利用现有资源,积极整合平台系统,力求达到各系统数据一致、共享。针对社区政务服务管理工作信息化程度不高的问题,引进“一门式”技术,在不改变现有政府职能部门的结构和办事流程的前提下,整合政府各部门专业系统形成“一门式”系统,合并专业窗口,形成综合服务窗口,实现政务服务的集约化,简化群众办事环节,提升政府办事效率,节约社会管理成本。实现“让信息多跑路,群众少跑路”。
 
  创新社会治理的成果有效推动了嘉峪关市经济社会的转型发展和社会大局的和谐稳定,让嘉峪关在创新中找到了立足点,突围中看到了曙光圈。(马震坤)
 
(责任编辑: 温家玉)
 
(原文链接:http://gs.mzyfz.com/detail.asp?dfid=13&cid=553&id=370571&from=timeline)
来源:民主与法制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