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峪关市委常委、政法委书记王毅在“喜迎十九大甘肃政法在行动”——央媒陇原行大型宣传活动嘉峪关市座谈会上讲话
(图:朱永先)
“喜迎十九大甘肃政法在行动”——央媒陇原行大型宣传活动嘉峪关市座谈会现场
(图:朱永先)
10月10日,“喜迎十九大甘肃政法在行动”——央媒陇原行大型宣传活动”走进嘉峪关市,嘉峪关市委常委、市委政法委书记王毅在座谈会上就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努力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嘉峪关谈了嘉峪关市的成功经验和做法。
王毅谈到,从2011年起嘉峪关市连续6年荣获“年度甘肃全省综治工作(平安建设)优秀地区”荣誉称号;全省地市州群众安全感调查嘉峪关市排名呈逐年上升趋势,2014年跃居全省第一,2015、2016年连续保持全省先进水平。
“在社会管理创新时期,嘉峪关市紧紧抓住两次重大机遇。2010年,中央政法委、中央综治委把嘉峪关确定为全国社会管理创新35个综合试点城市之一。2012年,再次把嘉峪关确定为全国社会管理创新9个典型培育城市之一,当时是西北五省区唯一入选城市。”王毅认为。
在这两次重大机遇期,嘉峪关积极探索社会管理创新有效途径,在城乡社区扁平化管理、平安和谐细胞建设、打通民生服务最后一公里等方面,取得了明显成效。特别是立足全国社会管理创新综合试点城市和典型培育城市的发展成果,以打造“全国中小城市创新发展样板市”为目标,突出“三抓”,促进“三新”,筑牢了平安根基。
高起点搭建社会治理新平台
结合嘉峪关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实际,确立了创建社会治理服务中心、城乡一体化服务中心、社会矛盾大调解中心、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和48个标准化城乡社区服务中心的创新社会治理建设工程项目,塑造了符合本土民生的品牌亮点,总投资达到5.1亿元。
一是改革社会“大治理”系统,建成嘉峪关市社会治理服务中心,打造“12345”民生服务数字标签,实现了“上为政府分忧、下为百姓解难”的高效规范联动治理,公众诉求数量逐年大幅递增,2013比上年递增38.8%、2014年比上年递增161%,2015、2016年平稳增长。“热线”运行至今,诉求事件转办率97.8%,办结率96.8%,群众满意率98.8%。
二是创新城乡“大关联”通道,建成嘉峪关市城乡一体化服务中心,搭建均等化服务平台。城乡收入差距由2002年的2.16 :1缩小为2016年的2.04 : 1,为甘肃省最低,远远低于2016年全国2.72 : 1和甘肃省3.45: 1的平均水平。深入推进“以房管人、以业管人、以社区管人”的流动人口治理方式,变“多头管理、数出多门、重管理轻服务”的状况为“集中管理、数据统一,寓管理于服务”的模式,实现了流动人口与市民同等化待遇。建成了“信用嘉峪关网”,目前已录入11.42万条信息,其中不良信息2957条,良好信息1777条,网站访问量达到29万次。
三是优化矛盾“大调解”体制,建成嘉峪关市社会矛盾大调解中心,集中化解了一批重点难点历史矛盾纠纷,从受理社会矛盾纠纷的数量上看,呈现出逐年大幅递减,特别是2015年比2014年递减70.8%。
四是拓展养老“大服务”领域,建成嘉峪关市居家养老服务中心,构筑老龄人群保障网络。为全市1.8万自愿注册居家养老服务的老人免费安装“一键通”,提供餐饮、家政等亲情式养老服务。目前,通过“12345热线”日均受理老人需求服务1800余次,这种居家养老的服务模式,被中央誉为全国居家养老服务工作的“领头雁”和“风向标”。
五是建立标准化城乡社区,强化社会治理基层基础。按照“市-区-社区”三级管理层级,撤销街道,将原有的69个城市社区,按照“一万人左右,15分钟便民服务圈”的标准,整合为31个新型城市社区;全面推行农村社区化管理,分年度按计划建成48个城乡标准化社区服务中心,城市社区服务中心建设标准1500㎡,农村社区服务中心建设标准800㎡,基层社会治理平台得到科学布局,社区服务管理快速提升到了网格化、标准化、精细化的较高层次。
多举措推进社会治理新进展
一是推进综治中心规范化建设。充分发挥社会治理创新的扁平化管理优势,稳步推进市、区、镇(社区)综治中心的规范化建设。市级综治中心下设矛盾纠纷调处、阳光康复(社区矫正监管)、视频监控3个子中心。目前,三级综治中心实体化运行的指导意见初稿已完成。
二是强化综治信息平台应用。2015年,利用政务专网在各区、镇和全市城乡社区开通了PC终端,与电信公司合作配发“综治e通”手机终端460台。今年,结合全面深化网格化服务管理工作,对全市综治终端进行了清查,按照新标准分三批配备“综治e通”手机终端537台,覆盖全市政法各部门、综治委成员单位以及城乡社区每个网格。
三是健全综治应急联动机制。形成主要部门牵头负责、协调指挥,相关部门协同配合、联勤联动的工作格局,实现了多部门联动一体化、打防管控一体化。
四是提升立体化社会治安防控能力水平。全面实现社会面治安管控联动、迅速、快捷、高效,逐步建立起“党委领导、政府主导、综治协调、群众自治”的群防群治格局,建立集“打、防、控、服”一体的群防群治模式。目前,全市监控点位总数达到2156个,全市掌控的310家重点单位、65处重点要害部位、5家涉爆从业单位,视频监控覆盖率达100%。计划2018年底,建成全市城乡视频一体化联网应用监控系统,形成环“市、区、镇(社区)、村”四级防护圈,大幅提升视频巡查、智能防控24小时实时监控和快速反应。
引领式开辟社会治理新境界
一是理顺基层治理体制。针对嘉峪关新型社区承担原街道和原社区居委会职责的现实,在现有编制、机构的基础上,整合人力、财力和物力资源,通过定岗、定责、定人、定经费,充实完善城市社区治理中“社区党建、社区政务、社区居民自治”三个工作模块,结合社会转型和居民群众新期望新要求,不断提高服务居民群众的质量和水平,从过去单方面被动服务向全方位主动服务转变,从一般化工作方式向发挥“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管理、自我监督”作用方面转变。
二是全面深化网格化服务管理。2015年全面推行网格化服务管理工作以来,社区网格化服务管理已经发展成为基层社会治理的成功模式之一。今年4月份,嘉峪关又出台《全面深化网格化服务管理的实施意见》,对网格规模重新明确,实现全覆盖无缝隙对接。将原有的297个城市网格增加至340个城市网格;三镇17个行政村以村民小组为单元划分成117个网格,以村民自治的网格化服务管理为主,网格服务管理工作力量采取“1+2+N”模式进行充实:“1”为每个网格配备1名网格长,“2”为每个网格配备2名专职网格员,“N”为广泛吸纳网格内“党代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老干部、老党员、社会组织人员、志愿者”等社会力量加入网格服务管理工作,担任网格协管员。
三是实施标准化智慧社区工程。针对现行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信息平台、数字嘉峪关集成管理平台和嘉峪关市社会治理服务平台等系统数据不能共享问题,利用现有资源,积极整合平台系统,力求达到各系统数据一致、共享。针对社区政务服务管理工作信息化程度不高的问题,引进“一门式”技术,在不改变现有政府职能部门的结构和办事流程的前提下,整合政府各部门专业系统形成“一门式”系统,合并专业窗口,形成综合服务窗口,实现政务服务的集约化,简化群众办事环节,提升政府办事效率,节约社会管理成本。实现“让信息多跑路,群众少跑路”。
王毅最后表示,近年来,创新社会治理的成果有效推动了嘉峪关市经济社会的转型发展和社会大局的和谐稳定,但随着新形势新任务不断变化,社会治理机构也需要与时俱进地进一步完善,创建“平安、和谐、幸福” 嘉峪关还需要在自我完善、自我提升和自我发展中实现新的跨越,积极为“平安中国”作出新的贡献。(王斌)
(责任编辑:刘丹阳)
(原文链接:http://m.chinadevelopment.com.cn/?s=index/article/id/1182480/url/http://cyfz.chinadevelopment.com.cn/cjyw/2017/10/1182480.shtml)
来源:中国发展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