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 央媒驻甘记者联合会 网站,今天是2025年04月30日,星期三
首页 > 陇原风采 > 正文

天水市清水县白沙镇:“五个聚焦”推动和美乡村美了“面子”富了“里子”

发布时间:2024-12-18 10:24:06

  近年来,天水市清水县白沙镇聚焦“14+6+5”乡村建设指标内容,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紧扣“村美院净乡风好、业兴民富集体强”的创建目标,按照“因地制宜、基础先行、产业跟进、群众主体、彰显特色”的思路,统筹环境整治、基础设施、产业发展、公共服务、乡村治理“五大要素”,持续打造省、市和美乡村示范村,以“五个聚焦”全面推动和美乡村美了“面子”富了“里子”。

聚焦人居环境整治    细梳妆容扮靓“新颜值”

  执“补、建、管、清、净、绿”之笔,细梳人居环境妆容,采取硬化巷道、铺设雨污分离管网、新建晾晒场、拆除私搭乱建设施和危旧房屋,腾挪柴草场、建设垃圾房、污水站,改造垃圾池、安装路灯等方式补齐基础设施短板。建立健全网格日常清洁、生活垃圾处理常态化、门前“三包”责任制等长效化管理机制和“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1+7+N”网格化整治体系,推行“党员联户+环境整治”,把人居环境整治工作任务细化到每户、落实到岗位,让群众充分参与进来,实现了整治责任靠实到人。落实“日保洁、周清理”工作机制,常态化清运垃圾、清理乱堆乱放、清扫道路和巷道,同时,因地制宜开展村庄绿化美化和路域环境整治,及时补植补造绿植花草,浇水管护,以“美丽庭院”创建为抓手动员群众自觉净化庭院,整治过程无缝闭环,整治成效常态巩固,全面提升乡村“新气质”,扮靓乡村“新颜值”。










聚焦乡风文明建设    思想铸魂树立“新风尚”

  坚持“以文化人、成风化俗”的理念,搭建理论学习、志愿服务、移风易俗、乡村治理“四大平台”,探索“文化+”模式,提升乡村文明水平。挖掘各村文化特色和村史馆,打造程沟村齐家文化遗址村、温泉村乡村旅游样板村(建设弘文堂红色教育基地)、箭峡村农耕文化传承村和白沙村民族团结示范村(郭相忠故居民族团结宣教基地和石榴亭故事会)、赵沟村“充国文化小院”,马沟村“文化农场”等文明实践基地,通过学习和宣传宣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历史文化、村史文化和民族精神进一步筑牢思想之“基”,补足精神之“钙”,铸造文明之“魂”。以“主题党日+新时代文明实践”和“文化旅游+民族团结”文明实践活动为载体,围绕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承中华文明、深化移风易俗、文明行为习惯养成等方面,采取宣传教育、典型选树、示范引领、服务带动等形式,不断推动乡风文明建设,引导带动干部群众进一步树立崇文重孝、勤劳和善、婚事新办、文明节俭、行为规范的文明“新风尚”。










聚焦乡村村治理成效    凝聚民心焕发“新活力”

  坚持以党建为引领,实行法治固本、自治强基、德治塑魂的“三治融合”模式,依托“文明实践+法治广场”载体,建成法治文化广场5个,打造普法主题文明实践基地3个,各村建立普法志愿服务队,培养“法律明白人”,选树学法用法示范户,在全镇形成了遇事找法、办事依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良好局面,有效提升了乡村治理的“约束力”。依托“一约四会”、道德“红黑榜”等宣教载体和“移风易俗+”模式,建设以教育阵地、典型引领、实践养成为内核的乡村德治体系,运用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站),常态化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抵制高额彩礼、厚养薄葬、孝老爱亲、崇德向善等宣传教育活动,持续开展五星级文明户、文明家庭、美丽庭院示范户、道德模范等群众性评选活动,用身边人身边事教化群众,用家风带动民风,提升乡村治理的“感染力”。充分发挥村民主体作用,持续推进“五有五建五强”农村治理体系建设,深化桑园村“四个群众说了算”、赵沟村“四化法治建设”等新型乡村治理模式,不断提升群众在乡村治理中的“主人翁”意识,进一步凝聚民心,激发村民内生动力,实现了民事民议、民事民办、民事民管,焕发了乡村自治“新活力”,提升了乡村治理的“生命力”。










聚焦集体经济发展    强村富民孕育“新钱景”

  以党建引领为抓手,以特色产业发展为牵引,以发展乡村旅游新业态为重点,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村集体经济发展路子。聚焦特色产业,在全镇范围内种植汉麻5000亩,创新“党支部+企业+基地+群众”的发展模式,构建“园区大棚示范种植+集体田间地摆种植+农户庭院经济种植”的产业结构,发展种植木耳、榆黄菇、平菇、滑子菇等,不断推动村集体经济提质增效,带动农户增收致富,孕育出富民兴村“新希望”。聚焦乡村旅游新兴业态,聚力打造文旅振兴样板村,构建农家乐、民俗美食街、休闲农业、民宿和游客中心、互动性体验区五大业态板块,延伸建设渔庄、中小学生劳动教育实践基地、戏水池、树屋等10个特色旅游景观,配套了餐饮服务、民宿住宿、观光步道、购物体验、文化展馆、娱乐项目等旅游要素,推出了“温泉泡澡、王庄吃饭、篝火晚会”特色旅游线路,形成了“吃住行游购娱”一体的旅游产业链条,吸收群众就近务工增收,孕育强村富民的“新钱景”。

















聚焦社会民生保障    联结干群彰显“新气象”

  以为民服务为出发点,以“为群众办好事、让群众好办事”为导向,以群众满意为目标,新设置“一站式”服务窗口7个,开放公共晾晒场18个、临时停车场62个,有效解决群众晒粮难、停车难的问题。建立便民小驿站7个,为群众免费提供茶水、雨伞、急救药品、应急充电等服务。聚焦教育事业发展,建立健全社会、学校、家庭协同育人机制,在暑假期间,建立爱心托管站9个,提供学生托管服务,开展教育宣讲大会15场,真正贴近群众、服务群众、联系群众,进一步团结干部群众。聚焦群众身边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集中整治工作,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44个,办理民生实事151件。持续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及时落实帮扶措施,推动劳务输转,发放交通补助,实现稳岗就业。全面推进低保、困难群众临时救助、残疾人两项补贴等各项惠农惠民资金落实。持续开展“结对帮扶·爱心甘肃”工程,结合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活动,将关爱服务、暖冬行动送到群众身边,进一步架起干群“连心桥”,干群关系彰显“新气象”。











来源:人文白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