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州市市区环境空气质量优良
2025年截至3月27日,兰州市优良天数75天,同比增加11天,优良率87.2%;环境空气质量综合指数5.06、同比改善8.8%。
近年来,兰州市聚焦打赢蓝天保卫战重点任务,在空气质量持续改善的同时,着力提升生态服务效能,不断优化营商环境,协同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和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以实际行动坚决筑牢国家西部生态安全屏障。
良好的营商环境推进重大项目兰州中川机场T3建设运行
多措并举“护航”绿色发展
2024年,兰州市共有733个项目办理了环评手续。发布《关于实施兰州市“三线一单”生态环境分区管控动态更新成果的通知》,强化环境要素保障,积极发挥重大项目环评审批服务清单和绿色通道机制作用,对兰州石化公司转型升级乙烯改造项目、兰州高科悦创金谷食品产业园—兰州金谷牛羊定点屠宰厂项目、华润永登七山苏家峡10万千瓦光伏发电等重点项目提前介入,为企业提供政策咨询和技术支持,优化选址选线,研判生产工艺和生态环境保护措施的可行性,在严守生态环保底线基础上,为省市列重大项目提供全过程保障。
今年,将围绕“狠抓落实年”关于四个坚定不移、两个不失时机、三个着力突破、五个强化保障的部署要求,紧盯一年见效、两年巩固、三年提升的目标要求,锚定全市细颗粒物(PM2.5)、可吸入颗粒物(PM10)年均浓度分别控制在35微克/立方米、70微克/立方米以内,优良天数考核比率达到87.5%的目标,以微克必争的决心和信心,奋力推动环境空气质量提质进位,“兰州蓝”治理成效取得新突破。
优良环境确保了2024年成功举办第三十届兰洽会
持续打好产业与生态治理攻坚战
2025年大气污染防治工作总体计划。今年是“十四五”收官之年,空气质量改善目标更严、大气污染防治任务更重,面临的形势更严峻。特别是大气污染防治已进入深水区,剩下的任务和问题大多是涉及面广、情况复杂的“硬骨头”。将持续打好产业治理、燃煤治理、交通治理、面源治理、能力治理、生态治理攻坚战,开展生态环境领域八大标志性战役,着力解决群众身边突出的生态环境问题。
钢铁企业超低排放项目改造启动
全面完成榆钢、兰鑫钢铁2家钢铁企业超低排放改造,推动实施水泥生产企业超低排放改造,以及方大炭素烟气治理、兰州市中铺子生活垃圾焚烧发电一期超低排放改造等项目。全面开展低效或无效治理设施排查整治,推进全市38家年销售量5000吨以下加油站的三次油气回收治理。大力开展“冬病夏治”,加快分散供热主体整合移交,着力构建“一城一网、一网多源、互联互通、互为备用”供热格局。2025年底前,基本淘汰市域内30台10蒸吨及以下燃煤锅炉。开展国三及以下老旧机动车淘汰攻坚战;2025年底前,基本淘汰国三及以下排放标准车辆,加速淘汰国四排放标准的机动车。推进攻坚“出行堵”、打通“断头路”、畅通“微循环”,全面开展“全市综合交通大会战”,改善道路拥堵状况,减少机动车怠速造成的尾气污染。开展扬尘污染整治攻坚战;开展低空面源污染攻坚战;坚持“疏堵结合、以疏为主”,因地制宜大力提升秸秆综合利用率,充分利用卫星遥感、高清视频监控、无人机等手段,及时发现和处置火点;开展餐饮油烟污染攻坚战;开展管理能力提升整体战。强化重点行业企业污染防治设施运行管理及污染物排放管控,督促排污单位将持证排污、按证排污的主体责任措施落到实处。
环境污染治理纵深推进
筑牢黄河上游生态安全屏障
黄河,作为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其上游生态安全不仅关系到区域生态平衡,更对整个国家的生态安全格局有着深远影响,近年来,红古区在污染防治与生态保护方面成效突出,切实筑牢了黄河上游生态安全屏障。自2021年起,组织实施了湟水-大通河交汇段生态环境综合治理项目和湟水红古段(团结桥-西固界)污染防治及河滨缓冲带生态修复等工程,进一步厚植了绿色发展底色。目前,正在加快实施2个城镇污水处理厂中水回收循环利用项目,将进一步减少污染物排放,改善水环境质量。
榆中县马坡乡高寒山地披绿装
近年来,榆中县全面落实生态环境保护重大决策部署及市局党组工作部署要求,以筑牢国家西部重要生态安全屏障为目标,扎实做好生态环境保护各项工作,为县域经济社会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环境基础。2024年榆中县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达到341天,达标率为93.2%,同比增加11天,未发生因人为因素导致的中度及以上污染天气,环境空气质量持续改善。
2025年,兰州市委、市政府将优化营商环境全面提升年行动工作,研究制定了《兰州市生态环境领域优化营商环境全面提升年行动工作方案》,围绕营造高效便捷的政务环境、优质高效的服务环境、依法行政的法治环境、公平有序的市场环境、碧水蓝天的宜居环境等5个方面,提出了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推行非现场监管方式、建立健全政企沟通机制、开展“千企调研纾困”和“我在现场”活动、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等15条具体举措,积极转变环保监管理念,变“前端控制为后端控制”,变“静态监管为动态监管”,由“重审批,轻监管”向注重“事中事后监管”转变,创新监管方式,管出公平和秩序。持续强化要素保障,积极推动重大项目落地,切实以高水平生态环境保护助力经济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