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皋兰什川这片被黄河水滋养的土地上,历史与现代正以一种奇妙的方式交融。从明朝沿用至今的古老水车,到如今蓬勃兴起的现代民宿,它们见证了什川灌溉文明的迭代,也开启了水利工程与旅游开发协同发展的崭新篇章。
什川水车模型
明朝水车:改写“旱田望水”的农耕史诗
明朝时期,什川的先民们为解决农田灌溉难题,引入了水车这一古老的水利设施。据什川魏氏、陶氏家谱记载,什川水车由什川先民魏作绛、陶之绣在清康熙三十年(1691)左右,从兰州自绘图纸,仿制引造。此后的二三百年间,黄河什川段陆续建造起十数辆水车,彻底改变了“旱不保收”的困局。
什川水车主要由中轴、辐条、挡水廓板、舀水桶、盛水槽、引水槽等组成。“水车是以水流做动力,经挡水廓板加力,驱动水车做圆运动,将舀水桶的水提升到一定高度,倒入盛水槽,流入引水槽至渠道。”什川镇上车村的村民魏周言介绍着水车的工作原理,“水车转速与水流速必须精准匹配,否则舀水桶会错位”。水车建造是一项科学性很强的工程,它的技术参数要求极高。水流速、水车转速、舀水桶斜度、盛水槽高度都必须精密吻合。若水流湍急,导致水车转速过快,舀水桶水还没倒完,即于盛水槽错位。若水流平缓,导致水车转速过低,舀水桶还没到盛水槽高度,水已倒尽。因此,要求设计建造者必须有精准的技术,十足的河流涨落经验,在每年最稳定的流量流速时段,充分达到提灌目的。
水车的成功应用,让什川古农耕得到了质的飞跃,田园收入颇丰,林茂蔽日,改变了什川看着黄河水,种着旱田地的局面,直到20世纪80年代后期,水车逐渐被机械电力提灌设施取代。
如今,在什川的黄河岸边,或是梨花溪步道上,仍能看到几座小型水车模型,它们不再承担灌溉的重任,却成为了什川独特的历史文化符号。“这些水车是我们什川的宝贝,是老祖宗留下来的智慧结晶。”什川镇的村民魏孔录介绍说,“我们要好好保护它们,让后人也能了解我们的历史。”为了更好地保护和传承水车文化,什川镇政府还在积极推动水车文化的研究和宣传,举办相关的文化活动,让更多的人了解水车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从水车到民宿:灌溉文明的“活态传承”
穿过梨花溪步道一直往前走,在梨园掩映中,上车村村民彭霞清家的小院安静美好,小院整体的装修风格充满了田园的舒适与惬意,游客在庭院内聊天喝茶,享受着古梨园的清净与凉爽。“我们希望客人来到这里,能够远离城市的喧嚣,感受到什川的宁静与美好。”民宿老板彭霞清说道,“同时,也能通过这些装饰,了解什川的梨园文化。”据了解,这家民宿自开业以来,生意一直十分火爆,尤其是在梨花盛开的季节,更是一房难求。
什川和美庭院民宿
“过去游客集中在春季赏花,现在四季都有玩法。”什川镇党委委员魏伟介绍,依托古梨园资源,当地已建成106家农家乐、20余家精品民宿,并开发出露营基地、农耕文化博物馆等业态。
随着时代的发展,什川依托丰富的自然资源和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古老的水车与现代民宿相结合,成为了什川旅游的一大特色。在什川的古梨园中,一家家风格各异的民宿如雨后春笋般涌现。这些民宿不仅为游客提供了舒适的住宿环境,还将当地的文化特色融入其中,让游客在享受现代生活的同时,也能感受到浓浓的历史文化氛围。
黄河新韵:水上航线的文旅突破
4月,什川镇迎来旅游旺季,在“水韵什川”黄河航线上,游客李女士站在游船甲板上惊叹:“第一次坐船赏梨花,既能看到黄河奇峡风光,又不用堵车,体验感太棒了!”这条35公里的水上航线,标志着什川“交旅融合”迈入新阶段。
游客游览什川水车
除了民宿,什川还开发了一系列与水利文化相关的旅游项目。游客可以乘坐游船,欣赏黄河两岸的风光,感受黄河奇峡的魅力;也可以参观农耕博物馆,了解水车的发展历程和农耕工具;还可以参与农事体验活动,亲手采摘水果,品尝农家美食。“现在来什川旅游的人越来越多了,我们的生活也越来越好了。”农家乐经营者魏孔录说。
“我们将继续挖掘和利用好什川的水利文化资源,推动水利工程与旅游开发的深度融合。同时,我们也将加强对古梨园和水车等文化遗产的保护,让这些宝贵的财富能够世代传承下去。”什川镇党委委员魏伟说道。未来,什川将以更加独特的魅力,吸引更多的游客前来观光旅游,让古老的灌溉文明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光彩。(王敏 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