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年召开的全国精神文明建设表彰大会上,榆中县高崖镇关门口村成功入选“全国文明村”。“谁能想到,咱这山窝窝里的关门口村,也能成全国标杆!”老党员罗自忠蹲在文化广场的石碾旁感慨道。
近年来,高崖镇关门口村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根本,创新探索“党建+军民共建”发展模式,积极推进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建设,通过“党员联户”“网格管理”开展关爱孤寡老人、义务植树、环境整治等志愿服务,绘就了一幅产业兴、生态美、乡风淳、治理优、百姓富的新时代乡村画卷。
开展军民共建 开展环境卫生大扫除活动
早些年村里家家门前柴火垛堆得比人高。2019年,关门口村推行积分制,清门前三包能换化肥洗衣粉,有村民说:“祖祖辈辈都这么堆,凭啥动?”老支书带着党员连夜把他家门前柴火码放整齐。现在每周五开展环境卫生大扫除,党员干部带头干,庄间巷道得到硬化、整体面貌焕然一新。老罗说:“咱庄稼人就认一个理,路扫干净了,心就亮堂;柴火垛挪走了,邻里情更亲!” 通过推行“积分超市”激励机制,让村民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文明熏陶。
“从前冬闲打麻将,现在听课能换积分。”村民老赵咧着笑道。“去年‘兰州好人’汤波捐的千册图书,成了娃娃们抢着借的‘宝贝’,养羊、种菜的实用书应有尽有。 文化大院的村道德讲堂、军民讲堂更接地气,利用闲余时间请来村内乡贤传道颂德,老兵讲剿匪故事,农科员教土豆防冻,老党员教书法。”
穿白大褂的兵娃娃给量血压,剃头推子嗡嗡响,剃完头的老张摸着后脑勺直乐:“比镇上五块钱还光溜!”如今村里娃娃见着当兵的都喊“兵舅舅”。
开展军民共建 组织农耕文化与国防教育活动
据悉,每月5日关门口村和驻地部队官兵联合开展“迷彩赶集”。村“两委”与驻地部队紧密携手,积极争取资金建成“一广场四中心”,部队官兵、退役军人投身环境整治、矛盾调解、基础设施建设,累计开展国防教育26场次,组织军地联合主题活动16次,成功化解矛盾纠纷10余起,军民鱼水情真切融入村民生活,为文明创建注入强劲“迷彩”动力。
开展军民共建 部队慰问村困难群众
变“输血”为“造血”,关门口村还紧紧围绕“联合共建,抱团取暖”的发展路径,村股份经济合作社与其余10村组建高崖镇合作联社,带领村两家龙头合作社及全体家庭农场等组织流转土地1600余亩,建成千亩马铃薯种植基地,吸纳本村劳动力就近务工50余人。通过整合农民专业合作社资源,采取土地流转与资金入股模式,化解农户资金短缺及劳动力剩余难题。近年来村集体经济收入突破30万元,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68万元。
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是文明创建的核心目标。关门口村通过建立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加强思想道德建设,丰富村民精神文化生活,形成了“党建引领-产业富民-生态宜居-文明善治”的良性循环,有效提升了村民的文明素养和社会文明程度。近年来共化解各类矛盾纠纷80余件,移风易俗惠及群众800余人次,婚丧嫁娶节约开支超20万元,村民对村务公开满意度达98.6%。如今环境更美了,老百姓心气顺了,邻里关系更和谐了,乡风也就更文明了。(陈星 党妮)
编辑:王新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