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 央媒驻甘记者联合会 网站,今天是2025年07月07日,星期一
首页 > 陇原风采 > 正文

人在画中游  润物细无声

榆中县“龛谷风韵”创出农文旅产业融合新路径

发布时间:2025-06-25 18:55:52

  6月24日,细雨如丝,将榆中县小康营乡笼在一片朦胧之中。撑伞步入浪街村,鞋底与湿润的青石板相触,发出细微的声响。这声音与雨滴敲打伞面的节奏交织,竟成了欢迎访客的天然乐章。龛谷风韵,就在这烟雨朦胧中徐徐展开。

  浪街村的龛谷书坊在雨中显得格外宁静。推门而入,木质书架散发淡淡松香,与窗外飘来的泥土气息奇妙地融合。几位村民正专注阅读,他们的指尖在书页上轻轻摩挲,仿佛在书海“畅游”。这座乡村书房不似城市图书馆那般肃穆,却多了几分生活的温度。墙上有一幅当地孩童的书法习作,这笔迹里藏着最质朴的文化渴望。新时代乡村阅读季的展板上,田园诗会的照片记录着村民们朗诵时眼里的光芒——那是知识火种被点燃的瞬间。

  雨势渐密,沿着新铺设的彩虹步道徐行。农田果园在雨雾中若隐若现,宛如一条彩练缠绕山间。步道两侧,十二生肖主题休憩屋被雨水洗得发亮,藤编草帽凉亭下,几位避雨的游客正品尝着刚采摘的高原樱桃、杏子。村宅3D墙体彩绘在雨中更显立体,农耕场景仿佛要破墙而出。这些建设不是简单的景观堆砌,而是将现代审美巧妙嫁接在乡村肌理之上,让传统与现代在雨中对话。


  休闲乐园里伴着儿童曲转盘载着游玩的孩子们,滑滑梯、蹦蹦床不时传来孩子们的笑声。依托青禾农场、智能温室,村民们搞起了电商直播带货,除了销售各种花卉、肉植盆景,还有“龛谷樱桃” “龛谷圣女果” “沛绿龛谷酒” “龛谷虹鳟鱼”。农产品依托“老家·浪街”“AAA”级旅游景区人脉,小康营乡大力发展休闲农业,建设多肉植物园和樱桃、草莓、无花果、火龙果、圣女果等休闲农业采摘园区,创新产业业态,有效拓展线上线下文旅数字营销模式。 

  在浪街十字历史文化长屏前驻足,雨水顺着仿古檐角滴落,在青石板上敲出千年回响。行走在特色商铺沿街,烤土豆与手工油胡璇饼的香气混着雨气钻入鼻腔,店主热情地招呼避雨的游人品尝,在此享受一份来自雨天的闲适。这种商业没有市井的喧嚣,倒像邻里间的自然交往。不远处的大棚里,农人正将新鲜蔬菜装箱,准备送往民宿餐厅。雨滴打在塑料棚顶的声响,竟成了最动人的丰收鼓点。

  乘观光电瓶车前往徐家峡村,马衔山脉在雨幕中化作水墨长卷。兴隆山的轮廓时隐时现,与村舍炊烟构成动态的山水画。研学基地里,孩子们的笑声穿透雨帘,他们正在老师的指导下辨认雨中的玉米、小麦等作物。避暑的城里人在水车前长廊里围炉煮茶,透过雕花木窗看峡口水车转动,时间在这里忽然慢了下来。雨中的徐家峡像被施了魔法,所有颜色都变得浓郁——青瓦更青,黄土墙更黄,连晾晒的辣椒都红得惊心动魄。

  一墙一风景、一画一故事。一幅幅色彩斑斓、主题鲜明的墙绘,仿佛踏入了一个色彩斑斓的艺术世界,为农庄增添了一抹亮丽的色彩。挖掘村内民俗风情、农耕文化、自然风光、乡村记忆等多种元素,哪吒、孙悟空、质朴农民的形象彩绘上墙,成为传播文化的载体,营造“景中有画,画中有景”的直观景象。

  近几年,徐家峡村积极项目,完成主干道及巷道硬化、安装路灯、栽植树木、建造U型渠、硬化停车场,修建观光栈道、水磨坊等,逐步完善旅游基础设施。农旅融合在这里不是概念,而是清晨采摘的草莓变成餐桌上的甜点,是高原夏菇大棚变身亲子乐园,是祖传手艺成为体验项目的自然过程。

  雨中的龛谷示范带呈现出独特生命力。雨水冲刷着新建的设施,也滋润着这片土地上的变革。暮色降临时,雨丝染上霞光。站在徐家峡观景台远眺,彩虹步道与农田、村舍、远山构成和谐画卷。龛谷风韵示范带的建设者们显然深谙“美美与共”的智慧——他们没有把乡村变成景区,而是让乡村在保持本真的前提下,自然生长出现代模样。就像这场雨,既洗去尘埃,又孕育新生。

  看着彩绘墙上写的标语,榆中县深入贯彻落实乡村振兴战略,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以和美乡村、乡村振兴示范带建设为抓手,聚焦“美丽产业、美丽乡村、美丽田园、美丽廊道、美丽农居、美丽动力、美丽民生、美丽党建”八个美丽,做好农村“规划、建设、治理、经营”四篇文章,按照“亮点纷呈、连点成线、连线成片、辐射周边”的思路,将和美乡村建设同乡村振兴示范带建设同步推进。榆中县将用5年时间,全县谋划打造“中部河谷”“秀美兴隆”“龛谷风韵”等12条乡村振兴示范带。

  离村时,雨停了。云隙间漏下的阳光为浪街路口门楼镀上金边。回望雨中走过的路,突然明白:乡村振兴从不是轰轰烈烈的改造,而是如这细雨般浸润式的滋养。龛谷风韵之美,恰在于它让传统与现代如雨水融入泥土般自然交融,最终生长出既扎根土地又仰望星空的乡村新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