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 央媒驻甘记者联合会 网站,今天是2025年07月31日,星期四
首页 > 陇原风采 > 正文

榆中四代军魂 一颗忠心的百年接力

发布时间:2025-07-30 14:28:47

  在榆中县清水驿乡稠泥河村的一座普通宅院里,退伍军人张邦中小心翼翼地打开一个斑驳着岁月的青色木箱,里面整齐码放着不同年代的老物件,见证着张家四代人的军旅传奇。从北伐战争的硝烟到新时代的军营,从抗美援朝的浴血战场到和平年代的默默坚守,张家四代人用生命与坚守,在百年时光里书写着对党和人民的无限忠诚,让军魂在血脉中代代相传。​

张邦中爷爷张豁然在清华大学上学期间照片

  “这是爷爷张豁然在清华上学时的照片。”张邦中指着一张充满岁月痕迹的黑白照片,眼神里满是崇敬。爷爷张豁然的故事,是张邦中的五爷讲给他的。那时候国家动荡,张豁然清华大学毕业后,加入共产党,还进了黄埔军校四期。后来参加北伐战争、广州起义,在枪林弹雨中冲锋陷阵,最终把生命留在了广州的战场上。爷爷张豁然的英勇,点亮了家族里第一颗红星,成了张邦中家族里最早的“军功章”。​

张邦中父亲张俊汉勋章

  木箱深处,一枚锈迹斑斑的“抗美援朝纪念”胸章格外醒目,这是张俊汉的遗物,张邦中的父亲张俊汉是跟着爷爷张豁然的足迹走进军营的。解放战争时期,张俊汉跟着部队打西南、战中南,枪林弹雨里九死一生;抗美援朝时,又跨过鸭绿江保家卫国。“父亲很少讲战场上的功劳,总说‘都是该做的’。”张邦中回忆道。20世纪50年代,张俊汉退役,组织要安排他去城里当干部,他却摆摆手回了老家,在老家搞卫生站,扛着锄头下地,守着母亲和几间老屋过了后半辈子,直到1984年去世,家人整理遗物时,才从褪色的包裹里翻出几枚军功章,原来那些年,他把功名藏得比泥土还深。​

  作为家族的第三代军人,张邦中1981年入伍,服役9年。在部队他是通信兵,服役时他总想起父亲的话:“当兵不是图荣耀,是要担责任”。无论是抗洪抢险还是野外拉练,他都往前冲,“不是想争什么,就是觉得不能给家里丢脸。”1989年张邦中退役回乡,回到地方后,他跟着大伙进工厂,开中巴,后又在家乡当村书记,铺路修渠搞绿化,他看着家乡一点点变样,心里踏实。​

张邦中父亲张俊汉的照片

  2016年,儿子张源背着背包要去西藏当兵时,张邦中没多说什么,只和妻子把孩子送到了车站。“这孩子争气,去了最苦的阿里高原,成了一名戍边战士。”边疆的巡逻路上总是风很大、雪很厚,有时还会遇到险情,但给父母打电话时,张源的话里总有一股子劲:“我不能给家里丢脸,这是我们祖孙四代奋斗的接力,我会怀揣着祖辈的报国梦,坚守初心、奋斗实干,书写属于自己的军旅篇章。”如今,这个踏实肯干的青年在部队中表现突出,多次获得荣誉。

张俊汉赴朝鲜战场作战纪念茶缸

  “有人问我,一家四代都去当兵,图啥?我们一家四代保家卫国,我觉得非常光荣。”张邦中说道。从北伐的硝烟到阿里的风雪,张家血脉中的赤子之心与责任担当是爷爷张豁然牺牲的抉择,是父亲张俊汉藏起勋章的淡然,是张邦中在训练场上挥汗的日夜,是儿子张源在风雪边疆的坚守。透过这个家庭,我们看到了千千万万中国军人的缩影。

  在建军98周年之际,这跨越世纪的坚守与传承,告诉我们:军魂从未远去,它流淌在血脉里,镌刻在脊梁上,在每一次冲锋陷阵中闪耀,在每一个平凡岗位上发光。向所有军人致敬,向不朽军魂致敬!(牛文璇)

 

编辑:王新强

来源:榆中县委宣传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