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年前8个月,兰州市城关区空气质量达标天数208天
今年以来,兰州市通过生态环境信息披露制度改革,开展“无废城市”建设,全市生态环境质量保持持续向好。据介绍,截至8月31日,兰州市六项主要污染物浓度全面下降,呈现“六降”良好态势。
为积极推进应对气候变化各项工作。“十四五”期间,全市(含兰州新区)碳强度下降指标为16%。据核算,截至2024年底,兰州市碳强度1.4587,较2020年碳强度累计下降12.65%,目标完成率79.1%,预计“十四五”末可基本完成碳强度降低目标任务。
为积极落实碳达峰、碳中和“1+N”政策体系要求,兰州市配合省生态环境厅对辖区内的发电、石化、化工、建材、钢铁、有色等29家温室气体重点排放单位开展碳排放核查工作,完成第三个履约周期第一阶段的履约清缴,清缴二氧化碳配额缺口量34.38万吨。根据国家碳市场试点行业扩容要求,2025年起将水泥、钢铁和电解铝三个行业纳入了试点交易,全市共有8家企业纳入名单。

自2022年4月兰州市入选国家“无废城市”建设名单以来,全市全面落实部署,聚焦工业、农业、生活、建筑和危险废物五大领域持续发力,打造了“一站多能”农业有机废弃物处理基地,37项指标建设已完成,制度、技术、市场、监管四大体系70项任务有序推进;成功创建了600个“无废细胞”,建成“无废城市”工程项目61个,总投资88亿元;“无废城市”固体废物智慧大平台于2024年9月试运行,显著提升全市固废治理能力与体系现代化水平。
兰州市红古区建设了兰州兴盛源再生资源循环经济加工产业园,建成10个“城市矿产”示范基地重点建设项目,形成了废纸再制造、废塑料再利用、报废汽车拆解、废旧家电拆解、废橡胶利用等节能环保产业链,产业集群初具规模,示范带动效应逐步显现。
兰州市中铺子生活垃圾焚烧发电项目(位于皋兰县忠和镇)由兰州丰泉环保电力有限公司投资建设,采用国内领先的垃圾焚烧处理技术,满足国家对生活垃圾处理的“三化”要求;每天接收城市生活垃圾约2400吨,构建形成“全覆盖收运+全自主工艺+全资源利用+全社会参与”的餐厨垃圾收集处理“兰州模式”;兰州市是全国首批33个餐厨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和无害化处理试点城市之一,2024年全市餐厨垃圾收运处置量13.68万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