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秋暖阳轻抚着甘肃榆中县小康营乡洪亮营村的土地,曾被洪水淹没的玉米地在农技人员的指导下奋力吐出新绿,修复中的蔬菜大棚骨架映着天空显出坚韧线条。站在田埂上,村文书张馥燕望向远处那片见证了她生死五小时的樱桃林,目光所及,不再是滔天浊浪的记忆,而是灾后重建的蓬勃脉动——就在一个月前,山洪裹挟着巨石与泥沙,撕裂了这个安宁的村庄。
带领乡亲们清淤
惊涛骇浪中她的抉择:群众在前 生命在后
洪水警报拉响的那刻,张馥燕心头猛地揪紧。“河道边的养殖户!”她一脚油门,驾驶雪铁龙轿车冲向最危险的地带,喇叭声与呼喊声在风雨中撕扯:“快走!洪水来了!”每一分延误都关乎生死。
洪水以惊人的速度暴涨,瞬间吞噬道路。当最后一名养殖户被推出场区,退路已被一米多高的洪流截断。张馥燕与社长、养殖户被困于孤岛般的房顶。下方洪流如猛兽嘶吼,浊浪拍打着墙壁。恐惧弥漫,但张馥燕紧咬嘴唇,目光在四周搜索生机。
“去高处的樱桃树地!”情势危急,张馥燕果断指向屋顶旁铁杆与邻近高地的樱桃林。三人手脚并用,在洪水的咆哮中攀过铁杆,在泥泞的斜坡上艰难挪动,最终在相对安全的樱桃树边暂时落脚。这一困,就是暗夜中的六个小时。无法靠近的救援力量在远处闪烁灯光,寒冷和未知侵蚀着每个人的意志。直到次日清晨六点半,洪水稍退,曙光微露。张馥燕嘶哑却坚定:“手拉手,抓紧!我们趟过去!”三人用身体筑起人墙,在齐腰深的冰冷泥水中,一步一挪,最终抵达安全地带。喘息未定,她回头望去,自己那辆已被洪水卷得无影无踪的轿车所在位置,只余一片狼藉与无声见证。
分发救援物资
泥泞未干她又转身:守护家园的“主心骨”
惊魂甫定,张馥燕没有片刻喘息。雪铁龙轿车、连同被毁的家什物资沉入了记忆的洪流,但肩上责任更重。她换上沾满泥浆的胶鞋,一头扎进更繁重的战场:挨家挨户核对灾情,安抚惊魂未定的乡亲;顶着烈日,在临时安置点汗流浃背地搬运分发救援物资;夜深人静时,在微弱灯光下伏案疾书,精确统计每一户的土地淹没面积、房屋损毁程度、畜禽损失数量……数据背后,是千家万户的期盼。她红肿的眼睛里布满血丝,声音沙哑难以出声,却始终挺立在“神经末梢”的最前沿,成了洪亮营村最可敬的“女汉子”。
众志成城她依然如初:灾后重建“榆中速度”
张馥燕的担当,折射出榆中县灾后重建宏大图景中无数闪光的个体。在县委、县政府坚强领导下,全县力量如百川归海,汇聚成重建家园的磅礴伟力。
在洪亮营村及周边重灾区域,清淤疏浚,刻不容缓。大型机械轰鸣作业,累计清理河道、被泥沙板结的肌理重新舒展呼吸。沃土复耕,生机萌动。农业部门火速调集补种速生蔬菜种子与青贮玉米苗,农技专家蹲守田头指导,设施重建,马力全开。倒塌的院墙被一砖一瓦重新砌起,受损较轻的蔬菜大棚完成修缮加固。政策支撑,纾困暖心。灾害应急救助、农业保险理赔、重建专项贷款等政策如及时雨精准滴灌,为“张馥燕们”守护的乡亲们托起信心。
统计相关数据
站在曾经生死一线的樱桃树前,张馥燕轻抚着在洪水中幸存、如今已结出零星红果的樱桃树,眼中泛起柔和光泽:“树伤了根还能活,人伤了心更要站起来。看着地又绿了,乡亲们眉头舒展了,再累也值。”她的身影融入身后忙碌的复耕队伍,仿佛一棵扎根于这片土地的树。
洪流曾肆虐,却冲不垮榆中人的脊梁!从张馥燕“洪水不退我不退”的誓言,到阡陌纵横间秧苗迎风挺立的倔强,再到政策暖阳下农民舒展的眉头——这片土地正以惊人的“榆中韧性”宣告:灾难犁深了沟壑,更催生出不可阻挡的复苏力量与面向未来的坚定希望。洪亮营村的樱桃树终将再度枝繁叶茂,累累果实会铭记这个浴火重生的夏天,和所有为它奋斗的名字。(杜莹莹 李蔚)
编辑:王新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