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基层社会治理的画卷里
邻里纠纷看似不起眼的“小笔触”
却深深牵动着群众的生活幸福感
嘉峪关公安扎实开展
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工作
做到早介入、早疏导、早化解
确保各类矛盾隐患
化解在萌芽状态
切实维护辖区社会治安稳定

精准排查 未雨绸缪

“很多矛盾刚冒头时,其实是‘情绪大于问题’,所以化解矛盾的第一步,从来不是‘解决问题’,而是‘看懂问题’和多走几趟,多坐一会儿,让大家把委屈说透,症结自然就露出来了。”谈及矛盾纠纷摸排,朝阳派出所社区民警宋小飞深有体会。
结合辖区社区分布、邻里特点,把办公桌“搬到”群众家门口。民辅警带着民情记录本入户走访,联动社区工作人员等群防群治力量,重点排查家庭琐事、邻里摩擦等常见矛盾。通过“拉家常式”沟通,广开信息渠道,对苗头性问题提前登记,做到第一时间了解群众思想动态,确保各类矛盾纠纷底数清、情况明,为有效化解矛盾纠纷赢得主动权。
联调联处 力促和谐

“咱们来是为了看美景的,别因为这点小事闹得不痛快。”近日,两波游客在关城景区因拍照问题引发争执,峪泉派出所民警及时赶到现场,耐心调解,又普及了相关法律法规及景区秩序管理规定,最终大家握手言和,继续游玩。
全力构筑“责任明晰、衔接紧密、流转顺畅、配合有力”的矛盾纠纷多元化解体系,针对不同类型矛盾,精准施策,主动联合司法所、综治中心、文旅等部门召开联合调解会,形成“信息共通、问题共解、责任共担”的工作合力,聚焦关键症结,发挥各自专业优势,精准发力,统筹法律、情理等多方面因素,形成“法理情”融合的多元化模式,依法依规解决群众诉求,大幅提升重大矛盾调解成功率。
多频回访 巩固成果

“感谢张警官,是你帮我们打开了邻居间的‘心结’,现在我们关系和好如初啦……”10月17日,民警再次推开横沟村村民李某的家门,对前两天化解的邻里纠纷进行回访。
严格落实矛盾纠纷“一事一回访”制度,对已化解的纠纷定期回访,通过对当事人的思想状况、行为有无反常、对调解程序的意见和建议、有无新的矛盾纠纷苗头等情况进行全面了解,掌握矛盾纠纷后续最新动态情况,并针对性地开展相关预防工作,防止已化解的矛盾纠纷出现反复,进一步巩固调解成果,确保“案结事了”,形成矛盾纠纷化解处置闭环。
广泛宣传 增强普法

“遇到矛盾纠纷,要通过合法途径解决,比如协商、调解、仲裁或诉讼,让法律为你的权益保驾护航。”民警在居民家中进行普法宣传时这样说道。
坚持把提升人民群众的法治意识作为矛盾纠纷预防的关键环节,将宣传教育与日常走访相结合,充分利用基层工作优势,向群众宣传法律法规,并广泛开展普法集中宣传活动,增强群众守法意识和依法维权意识,引导群众形成“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