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 央媒驻甘记者联合会 网站,今天是2025年11月18日,星期二
首页 > 陇原风采 > 正文

30载深耕田畴 一颗初心为民 ——记榆中县“最美农技员”杨海兴

发布时间:2025-11-17 13:51:01

  “杨站,这是用你教的法子种的西红柿,味道好极了!”今年夏天,榆中县一位科技示范户拉着杨海兴的手,递上自己种的果实。这句朴实的夸赞,比30多项国家和省市荣誉更让他动容——作为土生土长的榆中人,扎根基层农技推广一线30年,从意气风发的“田秀才”到沉稳干练的正高级农艺师,榆中县经作站站长杨海兴始终坚信:“土地是农民的根,我就想让这根扎得更深、长得更壮。”

  初心:从农家娃到“田秀才” 把根扎在故土

  “打小就知道种地难,家乡靠天吃饭,老百姓连新鲜蔬菜都吃不上。”回忆起选择农技推广的初心,杨海兴的话语里满是对故土的牵挂。平凉农校毕业后,他放弃其他工作机会,毅然回到榆中县农技中心:“学了农业技术,就想试试能不能改变家乡面貌。”

  这份初心,在2003年有了最真切的回应。那年,杨海兴团队在马坡乡上庄村试种引进的菜花,村民们直言“山坳坳种不出这么嫩的菜”。他带着团队蹲守田间,从育苗到施肥手把手教学,最终收获的菜花远销广州,卖价是传统蔬菜的3倍。一位村民拉着他的手感慨:“杨站,这菜让娃上大学不愁学费了!”那一刻,所有跑田埂的辛劳都化为满足,也让他更加笃定:“土地既是舞台,也是人生的坐标,这个舞台我没选错。” 

  坚守:从技术推广到“贴心人” 用事实赢得信任

  “人误地一时,地误人一年。”这是杨海兴常挂在嘴边的话。每年蔬菜生长季,他几乎天天泡在田里,把“标准化种植”“水肥一体化”等专业术语,变成农民听得懂的“家乡话”——讲水肥管理,就说“像给娃喂饭,不多不少才长得壮”;讲病虫害防治,就比喻“庄稼生病像人感冒,得早发现早吃药”。

  技术推广并非一帆风顺。2007年推广“标准化种植”时,农民习惯了“菜种得越大越好”,觉得新方法又密又费工。杨海兴干脆划出两块试验田对比:标准化种植的甘蓝个头匀称、色泽鲜亮,成了收购商的“香饽饽”;老办法种的大个头甘蓝,因形状不佳无人问津。“得用事实说话,让老百姓认可。”最终,农民们主动接受了新技术,为“兰州高原夏菜”品牌打下基础。

  作为农技科普志愿者,他更是“随叫随到”的定心丸。寒冬雪天,城关镇李家庄村菜农的番茄叶子卷了,他冒雪驱车前往,在漆黑的大棚里用手机照明排查,指导菜农及时增温,保住了一棚收成。“杨站就是定心丸”,这句来自老百姓的评价,是对他30年坚守最好的褒奖。

  担当:技术到田“地有人种” 冷凉型蔬菜成为“脱贫菜” 

  在榆中,杨海兴不仅是农技员,更是脱贫攻坚的“排头兵”。从2006年起,他负责南部二阴山区10多个贫困村的技术指导,那里海拔高、气温低,传统种植难有收成,他却从中看到机遇:“适合种菜花、娃娃菜这些冷凉型蔬菜。” 

  村民吃不准不敢尝试,他就带着同事种“试验田”,收获时请大家现场看、亲手摸。马坡乡上庄村、新营乡刘家湾村等曾经的贫困村,人均收入不足2000元,如今家家户户种蔬菜,去年因菜价向好,收入翻了几番,不少农民盖了新房、买了小轿车。“看着他们脱贫,日子红火起来,比拿多少奖都高兴。” 

  为让蔬菜产业持续发展,他做起“产学研”的桥梁,联合中国农科院、兰州大学等院所建立试验基地,成功引进30多个蔬菜新品种,研究出尾菜还田、环保地膜等新技术,连续举办六届兰州高原夏菜新品博览会。在他的推动下,榆中县先后获评“全国无公害蔬菜生产示范基地创建县”“国家级蔬菜标准园创建县”,蔬菜种植面积从2002年的6.7万亩扩大到2024年的41.0万亩,总产量达90多万吨,实现产值23.0亿元,“兰州高原夏菜”成为榆中农村经济的支柱产业。 

  感悟:30载初心不改 愿做农技推广“接力人” 

  30年深耕,杨海兴收获了“甘肃省最美农技员”“兰州市劳动模范”等诸多荣誉,但他最珍视的,还是老百姓口中那句“蔬菜站杨站”。“荣誉是对工作的肯定,但老百姓的认可,才是我干下去的底气。” 

  有人问他,有没有想过停下来歇一歇?他总是笑着说:“歇不住啊。”如今“兰州高原夏菜”名气越来越大,品种需要更新,技术需要升级,“只要腿还能走,嘴还能说,我就想多跑几年田埂,多教几个‘徒弟’。”他希望更多人接过农技推广的接力棒,让蔬菜产业持久兴旺,让老百姓的日子越过越好。

  30载春秋,从青春年少到两鬓微霜,杨海兴用脚步丈量田畴,用技术点亮希望,以“科技兴农、为民爱农”的初心,在榆中这片土地上,书写了一名基层农技人最动人的坚守篇章。

 

编辑:王新强

来源:榆中县委宣传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