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 央媒驻甘记者联合会 网站,今天是2025年05月13日,星期二
首页 > 记者佳作赏析 > 正文

一位哲学教师给研究生的晚秋寄语

发布时间:2021-11-06 16:06:02

同学们:
 
      久未谋面,受疫情影响,师生间课堂上的敩学相长,只能待明年春暖花开了!

      居家办公,在家学习,最近一段时间相对集中,欠课的线上好好补补课,也好好读读书,尤其尽可能读一些哲学专业的书,并思考以后对哪类问题感兴趣,确定毕业论文写作方向。

      同学们,请记住,咱们是哲学研究生啊!

      读书需要快慢结合。经典最好一字一句读,并且画重点,做笔记。现在信息海量,学会快速浏览也很重要。即研读与精读、略读相结合。很多有理工科背景的同学只会精度研读,容易有深度无广度,不会略读就很难成为有眼界的学人,广博与精深需要结合起来。

 


 

      以我的经验,最好的读书是写读后感,少则几句话,多则一篇文章。读书笔记有利于领会文章和著作的含义,触摸作者的心境,更有利于内化为自己的识见和智慧。

      读,思,写,这三样东西缺一不可,其融汇为一是哲学的内在要求。

      随性读是消遣,带着问题读是研究;思是跟随作者心路历程的过程,也是逐渐形成己见的过程;但只有写,才能把思固定下来,条理化系统化,变为自己的思想。

      不写作,很容易变成思想飘游者,被不同的观点带着到处乱撞,缺乏精神的恒定感。这样的人会常常感慨:我也是这样想的啊,就是表达不出来。?

      哲学类的书相比较抽象些,刚开始读不快,那是因为:哲学文章是思想型的文字,它必须爆破日常的语言习惯,重新让语言焕发活力。所以,真正的哲学文章就像干牛肉,上口较硬,但耐咀嚼。实际上,文通句顺一般不是好的哲学文章。

 


 

      当同学们一开始就能毫不费力很轻松读几本哲学书籍的时候,说明该书还够不上经典。

      书籍大概分三类:眼睛一扫而过的浅显读物;需稍微动脑筋才明白的普通书籍;需用心用力深入研读的中外经典。对应三种阅读方法,分别需要一目十行的略读,一字一句的精读,百读不厌的研读。

      就哲学书籍而言,读经典和读对经典的解释都必要,前者建立标准,有利于甄别无根游谈;后者开拓眼界,有利于接续问题继续向前。但一些明显过时荒谬的书籍应坚决扔掉,读那些书不但不能激活人的思想,反而让人思想走向教条与僵化。

      一般而言,大家之言,大出版社的书籍值得信赖,但这并不必然。凡是阅读能带来启迪的书都可认为是自己的好书。

      每个人知识储备不一样,领悟力不一样,所以,应该读什么书因人而异。经典是经过前人和时间筛选的,当然需要我们信任。不过,经典一般立足过去的世界,它所表达的道理固然具有恒久性,但其经验或形式可能具有时代滞后性。有的人可以在通俗读物里反而有更大收获,愉悦的阅读能激发人的思想活力,太枯燥会容易导致人疲惫不堪,丧失阅读兴趣。兴趣引导阅读最好。

      也不能过分强调愉悦性阅读的价值,尤其研究生,学术训练本身就是个艰苦的过程。消遣读物可能逗人一乐,但无法引发人深沉的思考。如同过久沉溺于令人发笑的短视频,貌似愉快,实则浪费时间,容易让人精神失重。直抵人心的撞击感不用心怎么会感受到?

 


 

      研究生阅读文献必然要经过从苦读开始,终于达到乐读的过程。中间要历经消化吸收,甚至打嗝反胃,才能慢慢强健起来,才与普通读者区别开来。

      哲学论著不像武侠小说,读起来痛快顺畅,不是喝饮料般畅爽,而是需要停下来,打量打量,思索思索。哲学不是直达目的的直线。哲学是个圆,而且还不规范。

      同时,虽然哲学不同于哲学知识,但随着哲学知识的增多,哲学专业的框架建立起来后,抽象的东西也就具象化了,貌似难懂的东西也就明澈起来,读书速度就会自然加快。

      有的东西老是记不住,说明该领域知识的框架尚未建立。

      我曾说:诗是听到并说出,思是目击并命名。

      成熟的思想具有确定感,思想的过程却千回百转。

      道是一达之路,求道却需历经探险。

      思想的本质是看到万物的秩序,洞察万物的相通与相异。很多人喜欢哲学,但终生不入其门,主要原因是太喜欢正确的结论,而不重视得出结论的过程。缺乏追问能力,必然导致思想懒惰病。

      哲学是爱智慧学,很多人只要智慧,但智慧是结果。实际上,爱更加重要,爱就是不懈追求真相,追求的执着就是爱。放不下,魂牵梦绕是为爱。

 


 

      爱智慧让人保持深度的好奇,不满足于既有的答案。理性的惊讶是哲学的应有状态。这反过来让人保持对问题的敏锐性,对既有秩序既有答案的警惕性,而不是只要答案,不要过程。

      哲学上的爱就是理性的执着与耐心。

      这也说明,进入哲学就是融汇贯通的过程,而进入哲学的前提就是要有很多疑问。有疑问而不可得,适合于搞哲学。一个太容易得出结论的人,也许很聪明,但不适合搞哲学。反过来说,哲学人反而显得较笨,因为他满怀疑惑。

      因此,哲学家是智者,哲学人是爱智者。哲学人经过思想的苦难,锤炼,质疑,否定,打破,挣扎,在破碎的世相中重燃希望之光,重新聚合,粘连,重新能给世界一个新答案的时候,他就成了哲学家。

      在这个意义上,写哲学文章并不能快,除非对自己要求不高。

      真正的哲学化写作是个运思的过程。运思不是简单的动脑筋,而是潜沉到万物的深处,企图了解本相,打量,思慕,倾听,虔敬,这一姿态决定了哲学的运思是融身万物的思想,是谛听万有之声的活动,而不是满足于从给定的问题出发,走表面化的脑力劳动之路。

      所以,深度的发问比获得答案更加重要。

 


 

      哲学的这种深沉性决定了它的语言是生发的、敞亮的、鲜活的,而不是陈旧的、惯常的、僵硬的。真正的哲学家你能在他的文字中感受到运思的力量,语言的稳重,心态的沉着,倾听的虔诚,甚至是物化的暖意都隐含其中。

      打破俗言俗语,在运思中自然会形成自己的语境。所以,很多哲学家拥有自己独特的语言风格,有很多专有的概念,他不苛求文采飞扬,却天然是具有造型能力的语言大师。

      哲学研究生天然应目击哲学家的道路,未必人人成为趟出新路的哲学家,但应能持有“同情之理解”。

      新冠肺炎疫情已经持续两年,这次在西北再起,给工作学习带来诸多不便,同时也提供了很多值得思索的哲学类主题,譬如生命与死亡,自我与他者,自由与秩序,个体与群体,对抗与和合,共赢与零和等多对关系问题,居家办公、在家学习、封闭生活等又给命运共同体给出了新的解释空间,值得关注。

      晚秋的宁静最适合沉思,同祈疫情早去,家国安宁!愿同学们行走在哲学之思的道路上!

愚师 成澈于灯下
2021年11月

 

 

 

 

来源:央媒驻甘记者联合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