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 央媒驻甘记者联合会 网站,今天是2025年05月22日,星期四
首页 > 金城瞭望 > 正文

榆中县:“稻+鱼”共生模式 撂荒地变身“希望田”

发布时间:2025-05-22 13:20:27

  盐碱地素有土地“顽症”之称,曾是我国农业发展的一大阻碍。榆中县青城镇的盐碱地,曾经的“不毛之地”,如今成了“聚宝盆”,鲶鱼、旱稻、莲藕、文旅形成立体产业链,产品远销北上广,亩产综合效益突破万元,成为西北水产绿色发展的标杆。

  近日,笔者来到位于榆中县青城镇建亭村的五良养殖场,看到百亩撂荒地里正在播种旱稻,不远处的鱼塘里鱼儿在水中欢快地游弋,构成了一幅“稻鱼共生、鱼粮共赢”的生态种养新图景。

  五良养殖场建在池塘边上,放眼望去,数十个大小不一的池塘规则地分布在黄河岸边。养殖场负责人张远斯望着波光粼粼的鱼塘,笑容里透着笃定。这片曾因盐碱化被撂荒的土地,张远斯凭借自己水产养殖的专业学习背景,让其变为如今的“国家级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场”,在张远斯的带领下,“鱼藕共养”“鱼稻共生”这种生态农业模式不仅提高了土地利用率和经济效益,还为青城古镇的农业与文化、旅游的融合发展增添了新的动力。

  张远斯告诉笔者:“今年共种植了100亩水稻,预计每亩产量将超过1200斤,而稻鱼混养的模式下,鱼的产量也达到了1000斤。”目前,张远斯已带动200余户农民加入产业链,户均年增收2.5万元。村民的腰包鼓了,曾经的撂荒地也重现生机。随着稻穗的逐渐饱满,稻田中的鱼儿也日益肥美,养殖场洋溢着丰收的喜悦。


  稻渔综合种养模式的实施,不仅实现了“一田多用”,而且显著提升了土地的使用效率,有效缓解了土地“非粮化”的问题。去年以来,张远斯成功开展了“2种抗盐碱水稻品种在青城的引种试验”,并积极开垦荒废的盐碱地,种植抗盐碱水稻,同时发展稻田养鱼,促进了农牧业的综合发展,提高了资源的利用效率和经济效益。从盐碱荒滩到生态绿洲,张远斯用专业与热忱,书写了一名“新农人”的担当。


  近年来,榆中县青城镇因地制宜改造提升盐碱地,加强适宜盐碱地作物品种开发推广,合理发展盐碱地相关产业,积极推行“农业产业化富民,文化旅游兴镇”的战略规划,将休闲渔业的发展作为示范园的重要组成部分。养殖户们还发展了垂钓池,既吸引了游客,又销售了部分成品鱼,为转变渔业增长方式、促进渔业生产的持续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通过这种以稻促渔、以渔保稻、相互促进的生态模式,实现了“一水两用、一田双收、渔粮共赢”的目标,不断探索提高稻田综合利用的效率,拓宽了农民增收的渠道,交出了一份盐碱地综合利用的特色答卷。(李飞扬 刘彦令)

 

编辑:王新强

来源:榆中县委宣传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