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榆中文化的历史长河中,一场跨越两个半世纪的艺术对话正在悄然上演。近日,《榆中文化talk》第四期以“笔墨古今”为主题,邀请画家魏存国与清代曾凤翔的《金县八景》展开了一场震撼人心的时空对话,为观众揭开了传统山水与现代艺术交织的独特魅力。
古卷重现:乾隆年间的榆中胜景
清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金县知县曾凤翔以八首诗篇勾勒出榆中大地的绝美风光,形成了传世的《金县八景》——寒山积雪的壮美、隆山增秀的婉约、栖云仙阁的空灵、峰火夕照的沧桑、峡河绕流的澄澈、凉耳听莺的幽静、庙坡晓钟的清远、峦山列戟的磅礴。这些凝结着古人智慧与审美的文字,在258年后通过画家魏存国的画笔,重新焕发出勃勃生机。
魏存国,1963年生于甘肃榆中,作为甘肃美术家协会会员、榆中县美术家协会主席,他对家乡的山水有着深厚的情感。“‘八景’自小就在我的心中生根发芽。”魏存国回忆道,父辈口中那些“古古怪怪、神神秘秘”的词语,不仅是童年的憧憬,更成为他艺术创作的源泉。当他亲身游历这些儿时梦中的胜景时,古人诗中描绘的美好意象一次次激发着他的创作欲望。
现代诠释:传统与创新的艺术碰撞
在创作过程中,魏存国巧妙地将中国传统绘画的散点透视与西洋画的焦点透视相结合,在《烽火夕照》中,他运用西洋水彩画的技法,以浓烈的色彩表现出夕阳下的热烈场面,打破了古人未涉足的技法瓶颈。“古人不会西洋画法,我尝试用中西结合的方式来处理光影效果,力求视觉冲击力。”魏存国解释道。
对于《寒山积雪》,他选择在兴隆山西山的角度取景,避开现代建筑的干扰,以兼工代写的手法,将传统工笔画的精致与写意画的洒脱融合,生动再现了“六月山下葱郁、山上积雪”的奇景。而《峦山列戟》则源于他父亲的摄影作品,那些如同古代兵器般的山峦,在高空俯视下展现出苍茫开阔的气势,魏存国以传统笔墨捕捉到了黄土高原的粗犷之美。
摄影家陈旭东对魏存国的作品赞叹不已:“他在表现山石肌理时,笔锋里藏着风的方向。”通过无人机视角的对比,人们惊讶地发现,魏存国的画作精准捕捉到了气流与大山的互动规律,完美诠释了“艺术与科学本就同源”的深刻哲理。
文化传承:艺术作为时空的摆渡者
陈旭东感慨道:“曾凤翔对月相、秋雨、渔船规律的连续观察,体现了古人对自然秩序的敬畏。而魏老师的创作,同样源于对生活的细致观察和深厚积累。”正如魏存国所言,当他“再次身临其境,站在艺术的高度去审视这些美景时,不禁被朴实无华却打动人心的自然所折服”。
从曾凤翔的八景行旅,到魏存国的现代诠释,再到《榆中文化talk》的这场对话,艺术始终扮演着时空摆渡者的角色。魏存国的“八景”作品数易其稿,终于2011年春如桃花绽放般呈现在世人面前,不仅诠释了榆中大地的自然风光,更传承了千年的人文价值。
“‘以形写神’是艺术家追求的永恒命题。”主持人在节目中感慨道。这场跨越258年的笔墨对话,不仅让观众看到了榆中八景的古今变迁,更感受到了文化传承的力量。正如魏存国的画作所展现的,传统与现代并非对立,而是可以在碰撞中交融,在创新中延续。
如今,跟随魏存国的《榆中八景》画作,人们不仅能走进画中的美景,更能触摸到榆中大地的文化脉搏。这场对话,不仅是艺术的盛宴,更是一次文化的寻根之旅,让我们在古今交融中,重新发现家乡的美,感悟艺术的永恒魅力。
编辑:王新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