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 央媒驻甘记者联合会 网站,今天是2025年11月05日,星期三
首页 > 金城瞭望 > 正文

从“靠天吃饭”到“多元赋能” 榆中马铃薯丰产又增收

发布时间:2025-11-03 14:36:46

  金秋时节,榆中县高崖镇的田野间农机穿梭,一颗颗圆润饱满的土豆破土而出,覆着泥土的马铃薯很快堆成小山。村民们忙碌地进行分拣、装车,脸上洋溢着丰收的喜悦。


“北繁南种”田间测产现场会

  技术赋能 水肥一体化破解干旱难题

  干旱缺水,曾是长期制约高崖镇乃至整个榆中县农业发展的核心瓶颈。然而,走进福林红家庭农场的千亩马铃薯基地,田垄间,每隔一米左右便埋设着一根黑色的塑料出水管,这便是破解干旱难题的“秘密武器”——膜下滴灌系统。

已装车的马铃薯拉往仓库

  农场负责人李文林对这套系统赞不绝口:“我们农场种植了1200亩的‘陇薯七号’、‘希森六号’等优质鲜食马铃薯。今年上半年遭遇了罕见的长期干旱和持续高温,但在水肥一体化技术的助力下,预计亩产仍能稳定在8000斤左右。”他对比道,“这比过去没有灌溉条件时,足足增产了4000到5000斤,几乎是翻了一番!”

  李文林还算了一笔精细的经济账:在马铃薯整个生长周期中,仅需滴灌4到6次,每次亩均水费成本仅为38元。而产量的飙升带来了实打实的收益,按今年每公斤1.1元的地头收购价计算,亩均毛收入可达4000多元。低投入、高产出,节水与增收效果立竿见影。

  李文林的成功并非个例,而是榆中县系统性推广农业新技术的缩影。为彻底扭转水资源短缺的被动局面,榆中县2022年在高崖镇实施节水灌溉项目,解决了1476亩核心农田的灌溉难题。当地以“高效用水、科学配水、精量灌水”为导向,将水肥一体化技术作为核心抓手。

  这项技术通过精密的管道与滴灌系统,将精准配比的水分和养分混合液,如“营养餐”一般定时、定量、均匀地直接输送到马铃薯的根系发育区。它实现了在作物不同生长阶段的“按需供给”,是工程节水与农艺节水深度融合的典范,不仅彻底革新了“靠天吃饭”的传统耕作方式,更让这片干渴的土地焕发出前所未有的生机。

马铃薯采收现场

  品质立身 从“北繁南种”到全产业链布局

  “榆中县产的马铃薯个头适中匀称,淀粉含量高,吃起来口感香甜软糯,品质非常稳定,深受我们南方消费者的欢迎。”来自四川的采购商罗石东给出了极高的评价。技术带来了产量,而品质则是榆中马铃薯赢得市场的通行证。

  这份赞誉背后,是榆中县得天独厚的自然禀赋与前瞻性的产业布局。地处甘肃省“现代丝路寒旱农业‘一带五区’”核心区域,独特的气候与土壤条件为发展高淀粉马铃薯、菜用型马铃薯和高品质种薯提供了绝佳的天然优势。

已经分拣装袋的马铃薯

  近年来,榆中县着力构建产业体系、生产组织、产销对接、精深加工等“四大体系”,大力推广山地垄作全膜覆盖、水肥一体化等多元化栽培模式,全力推进品种培优与品质提升。截至2025年,全县马铃薯种植面积已达16.5万亩,鲜薯预计总产量28万吨,为农民人均增收约1250元,在优势产区,这一数字更是高达2000元。

  在市场战略上,榆中县打出了一张漂亮的“王牌”——“北繁南种”。依托省会兰州的交通与信息物流优势,榆中县将自身定位为优质脱毒马铃薯种薯的“繁育基地”,主攻南方广阔的冬播市场。

  10月25日,恩施土豆北繁种薯在甘肃榆中县进行了测产。测产结果显示,米拉品种在榆中表现优异,平均亩产达到2012公斤,为“北繁南种”大面积推广米拉种薯提供了科学依据。这一结果表明,米拉品种在榆中具有良好的适应性和稳定的产量表现,种薯质量优良。有望通过3年时间,把“南种北繁”基地发展到1万亩以上。

库房里马铃薯正在卸货

  榆中县精心培育的2.5万亩优质种薯,通过参加省外推介会等方式,源源不断地销往广东、广西、福建、云南、四川凉山州等冬播区或混作区,实现了“北繁南种”的合作共赢,极大提升了产业附加值。

  本地产出的商品薯则主要供应兰州及周边的商超与大型批发市场,确保本地市场稳定。部分马铃薯还被送往定西市和中连川乡的淀粉厂进行精深加工,进一步延伸了产业链条。

采收的马铃薯正在装车

  服务赋能 社会化托管促进发展

  如果说技术解决了“种得好”的问题,那么社会化服务则有效破解了“谁来种”和“怎么种”的难题,尤其为小农户和弱劳力家庭注入了强心剂。

  在贡井镇的马铃薯田里,榆中乐俊农机服务专业合作社的现代化采收机正在高效作业。负责人庄彦杰介绍,他们的服务覆盖了周边5830亩农田。

  “农户把土地托管给我们,每亩只需支付120元的服务费,从耕地、播种、防治到收获,所有环节都由我们合作社的专业机械来完成。”庄彦杰解释道,“这样一来,农户就能从繁重的体力劳动中解放出来,安心外出务工。他们不仅有土地流转或托管的收入,还能多一份工资性收入,实现了‘一地双收’。”

  这种“农民下单、服务组织接单”的模式,是榆中县自2023年起大力推行的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县里围绕小麦、玉米、马铃薯三大主粮作物,推出了包括机播、机收、病虫害防治在内的六项核心服务,并创新设计了“13+X”菜单式服务套餐,让农户可以按需选择。

仓库里堆放的马铃薯

  这项举措有效解决了无劳力、弱劳力农户“干不了、干不好”的问题,推动了农业生产的规模化、专业化和标准化。目前,全县已有包括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村集体经济组织在内的42家服务组织投身其中,农业生产托管服务面积达到28万亩次,覆盖了全县40%的小农户,为农业现代化和农民增收开辟了全新路径。

  从技术赋能到市场开拓,再到服务创新,榆中县的马铃薯产业正走出一条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的示范之路。这颗小小的“土豆”,不仅滋养了土地,更成为带动农民增收致富、推动乡村全面振兴的“金蛋蛋”。(张永琰)

 

编辑:王新强

来源:榆中县委宣传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