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 央媒驻甘记者联合会 网站,今天是2025年11月05日,星期三
首页 > 金城瞭望 > 正文

榆中:唐人诗墨里的陇上边塞

发布时间:2025-11-04 14:20:15

  秦始皇三十三年,大将蒙恬北逐戎狄,筑四十四县城,沿河筑塞,因植榆为塞,始有“榆中”之名。这片黄土陇坂间的土地,因遍野榆树而得“榆塞”“榆关”之称,自秦至唐,渐成边陲的象征。

  唐人的笔墨里,榆关总是与金戈铁马相伴。高适《燕歌行》中“摐金伐鼓下榆关,旌旆逶迤碣石间”,写尽大军出塞的雄浑气象。韦庄《赠边将》云“昔因征远向金微,马出榆关一鸟飞”,又道“万里只携孤剑去,十年空逐塞鸿归”,孤剑征鸿之间,戍边之人的寂寥跃然纸上。

  温庭筠《伤温德彝》以“昔年戎虏犯榆关,一败龙城匹马还”起笔,终至“侯印不闻封李广,他人丘垄似天山”之叹,道出边将永恒的憾恨。卢汝弼《和李秀才边庭四时怨》四首,从“春风昨夜到榆关”的怅惘,到“朔风吹雪透刀瘢”的酷烈,再到“半夜火来知有敌,一时齐保贺兰山”的警觉,将四季轮转中的边关生活写得入木三分。

  骆宾王《送郑少府入辽》的“边烽警榆塞,侠客度桑乾”,刘禹锡《酬杨司业巨源见寄》的“鹤唳华亭月,马嘶榆塞风”,许浑《赠河东虞押衙二首》的“柳营远识金貂贵,榆塞遥知玉帐雄”,都在诉说着榆塞在唐人心中的分量。杜牧《夏州崔常侍自少常亚列出领麾幢十韵》以“榆塞孤烟媚,银川绿草明”的明丽,映衬“戈矛虓虎士,弓箭落雕兵”的雄武,别具匠心。

  白行简《归马华山》的“冰生疑陇坂,叶落似榆关”,以归马喻太平,却仍不忘边关风物。崔涂《鹦鹉洲即事》的“也知榆塞寒须别,莫恋蘋汀暖不回”,更是道出戍卒的艰辛与抉择。

  这些诗行里的榆关榆塞,早已超越地理的界限,成为唐人精神世界里的重要坐标。它承载着功业与乡愁、忠诚与牺牲、豪迈与悲凉,将秦时明月与唐代边尘融为一炉。千载之下,我们依然能从这些诗句里,听见塞外风声,看见孤烟直上,感受那个伟大时代里,人们对家国边疆的深切关注。那一片片榆树林,不仅守护着疆土,更在唐诗中生根发芽,成为永恒的文化记忆。(刘金坤)

 

编辑:王新强

来源:榆中县委宣传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