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农业农村部组织编写的《村庄里的家风家训故事》一书正式出版,并在陕西延安开幕的首届中国文明乡风大会上首发。经严格遴选,甘肃省仅有3个村庄入选该国家级出版物,榆中县金崖镇黄家庄村成功入选,成为展示优良家风家训传承、推动乡风文明建设的优秀典范。
该书选录的黄家庄村“郭氏教子”“萃英大先生施国桢”“抗美援朝烈士邸兆贞”3则家风家训故事,讲述了“做官要清廉,做人要有德”“荟萃英才为社会所用”“舍小家、保国家”的真人真事,这些蕴含着中华优秀传统美德的家风家训,融入和根植于黄家庄村民的血脉,持续滋养着勤劳朴实、崇文尚德、立志报国的村风民风,是该村文化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黄家庄(彭昱 摄)
家风家训如同阳光雨露,无不滋润着村民的心田。从丝绸之路上的小小明珠到新时代的文明村镇,黄家庄人用勤劳的双手书写了一代又一代兴家旺业的发展篇章,让家风家训滋养形成的良好乡风民俗成为精神家园的灵魂与精髓,成为黄家庄人推进乡村振兴的精神动力。
苑川河畔,古树参天,一座千年古村落的家风故事正悄然焕发新生。如今,在榆中县金崖镇,这座被称为“丝路明珠”,拥有明肃王墓群、黄氏谈氏祠堂等文化遗产的古村落——黄家庄村,因承载的百年家风家训入选国家级出版物《村庄里的家风家训故事》而焕发新光彩。

黄氏家祠(费歆茹 摄)
黄家庄村位于榆中县金崖镇西部的苑川河畔,地处黄土高原与陇中河谷的交汇处。因先民以黄姓居多而得名,全村辖上伍营、施家巷、黄家庄、文化村、来紫堡、刘家坪等6个自然村8个村民小组,常住人口1210户4381人。据《水经注》记载:“苑川,龙马之沃土”。这里历史悠久,文化积淀丰厚,是丝绸之路古道上货通东西的必经之路。村内拥有多项重要的文化遗产:被列入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的明肃王墓群,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的黄氏家祠、谈氏家祠,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苑川“七月官神”,屹立村落600多年、被兰州市人民政府列为“古树名木”的大槐树,创办于1948年的萃英学校等。这些古迹见证着黄家庄村的沧桑变迁,传承着厚重的历史文化。2023年入选第六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2025年被评为第七届“全国文明村镇”。

和美乡村(裴绍宏 摄)
在黄家庄村,家训家风不仅记录在册,更深深植根于村民的日常生活。村内主要有黄、谈、施、邸、袁、张、陈、马、费等姓氏,其中谈、邸、张、袁、费姓有家谱。这些家谱记录着各姓氏的祖训家规,成为代代相传的精神财富。黄家庄村将家风家训融入现代乡村治理,制定《文明节俭操办婚丧嫁娶倡议书》,明确红白事“五限”标准,建立“积分制”激励机制。村民黄应红嫁女时拒收彩礼,宴席仅用11元香烟、100元酒水,带动30余户家庭效仿。谈存秀老人家属简办丧事,获村“两委”表彰并荣登“红榜”。近三年来,黄家庄村累计简办红白事150余场,节约开支超300万元。这个数字背后,是村民对简约生活方式的认同,也是家风家训当代价值的生动体现。

农家日子(王在军 摄)
黄家庄村以“和睦家庭、邻里和气、和谐村庄”创建行动为抓手,开展“十破十立·移风易俗”活动,推动移风易俗与文化浸润深度融合。村党组织创新“田间党课”“炕头宣讲”等学习形式,将党的惠民政策与乡村振兴实践深度融合。村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组建“和美乡风”“助残助困”志愿队2支,志愿者达800人,年均开展文艺演出、理论宣讲等各类活动280场次。农家书屋藏书近万册,年均借阅量超5000人次,成为村民的“精神粮仓”。村里还评选“五星级文明户”“好婆婆”“好妯娌”56户。村民谈某家庭以“孝为先、和为贵”调解邻里纠纷18起,全村矛盾发生率下降90%。家门口的“幸福驿站”惠及400多位老人,暖胃更暖心。
黄家庄村的发展,不仅反映在乡风文明上,也体现在产业发展和经济增长上。通过乡风文明实现“内外兼修”,促进“三产融合”,打通产业发展与文化禀赋的价值转化通道。依托明肃王墓群、黄氏谈氏家祠、大槐树等文化遗产,着力开发“文化寻根”旅游线路,助推和美乡村建设和乡村振兴示范带建设,带动全村三产融合发展、村集体经济增收、农民钱袋子越鼓。近年盘活闲置资源建成怡成宾馆、温室大棚等项目,2024年集体经济收入达96万元,其中怡成宾馆年接待游客1.2万人次,增收50万元;在提升高原夏菜品质效益的同时,通过盘活撂荒地发展生态农业,亩均产值增加3倍,草莓大棚年产值超200万元,带动户均增收3200元。
在首届中国文明乡风大会上,黄家庄村的故事被收录进《村庄里的家风家训故事》国家级出版物,这标志着这个千年古村落的家风传承获得国家层面的认可。
黄家庄村从“传统村落”到“和美乡村”的蜕变,印证了文明乡风如何从农耕文明的沃土中萌发生长,在汲取新时代精神力量中迭代升级。它不仅维系着乡村文化根脉,更成为激活乡村振兴内生动力的关键密码。(裴绍宏)
编辑:王新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