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日来,榆中县上花岔乡迎来“甜蜜”的丰收。2.37万亩(含留床)百合陆续采挖,产量高达11800吨,田间地头满是忙碌的身影;2.3万亩(含留床)中药材茁壮成长,预计产量4500吨,药香与泥土芬芳交织。近年来,上花岔乡坚持把党建引领作为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的“第一抓手”,精心谋划、精准施策,探索构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产业发展新机制,让百合与甘草成为驱动乡村振兴的“双引擎”。

农户采挖百合
系统谋划 构建产供销一体化“新模式”
面对百合产业长期存在的储存难、销售难、附加值不高等问题,上花岔乡主动破题,深度谋划,探索实施“党支部+合作社+农户+村集体经济(百合保鲜库、农产品交易市场)+联社”的产供销一体化发展模式。该模式由村股份经济合作社牵头,整合分散的合作社与农户,并创新性地将村集体资产作为关键一环入股,实现了“小农户”与“大市场”的有效对接。
在这一模式的推动下,甘肃盛谷维业农业发展有限公司于2023年在百禄村建成占地450亩的百合鳞片籽球育种基地,专注于百合品种改良与自主母种研发。基地重点培育“海源百合”“兰州甜百合”等特色品种,建有4个总投资200万元的专业化育种大棚,引进东北优质育苗基质土,培育出的母种根系发达、生长优势明显,年均繁育优质种球达400万粒,为百合产业良种化、标准化打下坚实基础。
为进一步延伸产业链、提升附加值,上花岔乡积极整合资源,推动总投资313万元的百合产业提升项目落地。该项目选址于省道217沿线,紧邻北山片区百合交易市场,区位优势明显。项目利用7.6亩村集体建设用地(原粮站),新建百合烘干生产线和真空包装线各一条,配套建设生产车间、成品仓库、蓄水池等设施,并采购漂洗、包装等专业设备。项目投运后将极大增强百合产后加工能力,推动产品从“原字号”向“精品货”跨越。
同时,积极争取东西部协作资金,2021至2023年共投资350万元建成北山片区百合交易市场,可同时容纳100余辆大中型货车,年成交量约4万吨,成交金额达3亿元。从育种到种植,从初加工到销售,一套完整的产业链条正在上花岔乡形成,为百合产业注入了强劲的“组织动能”。

中药材(甘草)采收
机制创新 激活中药材产业“新动能”
在中药材领域,上花岔乡持续深化“党支部+企业+合作社+农户”的联动机制,并将其升格为产业发展的核心引擎。
上花岔乡立足本地黄土高原的独特气候与土壤优势,牵头制定并推广“六统一”绿色种植标准,将“党员先锋岗”设在田间地头,邀请科研院所专家全程技术指导,成功建成5000余亩GAP认证的中药材绿色标准化基地。面对病虫害难题,迅速建立“党员专项工作组”机制,联合县农业农村局专家创新推出“甘草—大黄”三年轮作模式,使甘草保苗率从60%跃升至90%,亩产突破800公斤,让科技真正转化为生产力。
在延伸产业链方面,乡政府发挥“穿针引线”作用,积极对接龙头企业,争取市级现代农业产业发展资金,推动“党支部建在产业链上”。党员干部深入一线,跟进建设标准化加工车间,引导企业开发出甘草饮片、甘草茶等10余种产品,推动企业年加工量增至3000吨以上,年销售额突破2000万元,实现了从“卖原料”到“卖产品”的增值蜕变。

装运采挖好的甘草
聚焦民生 共享产业发展“新成果”
产业发展的最终目的是富民增收。上花岔乡的一系列机制创新,最终都落脚于“群众笑脸”上。
“土地流转收租金、基地务工挣薪金、订单种植保底金——跟着党支部和龙头企业干,我们心里有底!”在正源公司切片车间务工的脱贫户肖国军道出了大家的心声。全乡有100余名农户在“党群共育”的示范引领下参与甘草种植,人均年增收1.5万余元。百合育种基地优先雇佣附近村民120人参与日常生产,日工资达150元;即将建成的百合加工项目也将创造多个就业岗位,让村民在“家门口”实现了稳定就业。良种繁育,就地加工与便捷交易的协同发展,形成了“培育一个产业、带富一方百姓”的良好局面。
据介绍,榆中县上花岔乡将继续坚持党建引领,围绕“稳面积、提品质、强品牌、延链条”的总体思路,持续加大百合种植技术培训与优质种球繁育力度,进一步深化和完善“党支部+”各类模式,推动百合与中药材产业在精深加工、品牌打造、农旅融合等方面实现新突破,让“泥土香”飘得更远,让“黄金果”结得更多,为全面实现乡村振兴提供更加坚实的产业支撑。(陶骞)
编辑:王新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