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 央媒驻甘记者联合会 网站,今天是2025年11月20日,星期四
首页 > 金城瞭望 > 正文

山川留痕:宋代边塞诗中的榆中意象

发布时间:2025-11-14 13:03:53

  陇右的黄土高原上,黄河水千年如一日地奔流,而宋人的诗卷中,“榆塞”与“榆关”的意象如同这片土地上永不褪色的烙印。值得注意的是,在宋代的边塞诗创作中,开始出现了对榆中实地景观的描写,其中兴隆山作为陇右名山,更是留下了珍贵的诗篇。这些诗作不仅延续了汉唐边塞诗的传统,更注入宋代特有的历史境遇与文化气质,共同构筑起一个虚实相生的边塞世界。

  王禹偁,这位北宋初期的直臣,在《赠毋中舍》中写道:“岭表榆关路嶮巇,颁条持节两无辞。”作为太平兴国八年进士,王禹偁一生三遭贬黜,却始终坚守“屈于身而不屈于道”的信念。诗中的“榆关”既是对实际边关的描写,更是其人生道路的象征。与他同时代的寇准,那位在澶渊之役中力促真宗亲征的名相,在《塞上》中以“春风千里动,榆塞雪方休”勾勒出北疆春色,又在《金陵怀古》中借“夜来榆塞雁,叫断石城秋”将南北边情相连,展现出政治家诗人特有的时空视野。

  王珪,历仕四朝的“三朝宰相”,其诗作中的榆塞意象尤为丰富。《闻种谔米脂川大捷》中“疋马不嘶榆塞外,长城自起玉关头”的豪迈,与《虎北口》中“愿得玉龙横十万,榆关重识故封人”的忧思,恰恰反映了北宋朝廷在边事上的矛盾心态。这位以文辞进身却“未尝有显谏”的宰相,在诗作中展现了对边事的深切关注。

  南渡之后,陆游的榆塞书写尤为动人。这位一生以恢复为志的诗人,在《浪迹》中慨叹“壮志已忘榆塞外”,在《即事》中疾呼“王师一日临榆塞”,在《双流旅社》中向往“会冲风雪出榆关”,又在另一首《即事》中期待“他年鼓角榆关路,马上遥看与此同”。这些诗作完整展现了一个主战派诗人从失意到坚持的心路历程。与他同时的刘克庄,虽因《落梅》诗遭谤,却在《挽夔漕王中甫》中记下“生前多半游榆塞”的边臣生涯,为后世留下珍贵的边事史料。

  在具体的边塞生活描写中,彭汝砺的《塞外冬至》“霜雪辛勤白榆塞”道出戍边之苦,周紫芝的《秋意三首》“榆塞弓窥月”写出战前之紧张,而韩琦的《初伏柳溪》“谁信榆关作地仙”则展现了难得的和平景象。黄庚的《闻角》“榆塞一声霜满天”以声入诗,汪元量的《终南山馆》“旅雁已离榆塞去”借景抒情,都将边塞的苍凉与个人的感伤融为一体。

  在众多边塞意象中,兴隆山的诗作尤为珍贵。秦致通的《兴隆山》诗:“依山危阁贴重冈,细路萦洄玉磴长。曲涧碧流疏宿雨,夹山红叶映斜阳。”这首诗不仅生动描绘了兴隆山的险峻地势与秀美风光,更通过“危阁”与“曲涧”的对比,暗喻了边塞将士刚柔相济的精神世界。而李致亨的“富贵功名久不题,心灰意冷学痴迷。迩来性懈无人事,好向云山深处栖”,则展现了宋代士人在边塞地区的另一种生存状态——将个人的失意转化为对自然的皈依。这两首收录于《兰州文史资料选辑》的《兴隆山》诗,虽然数量不多,却为宋代边塞诗歌提供了独特的地方视角,让我们看到在宏大的边塞叙事之外,还有着对具体山川的细致描摹。

  其他诗人对榆塞的书写各具特色:员兴宗在《寿虞丞相》中寄望“榆塞无忧外户扄”,洪咨夔在帖子词中描绘“榆塞雪消鸣镝静”,司马光在《入塞》中记录“万骑入榆关”的壮观,宋祁在送别诗中提到“山背迷榆塞”,吴泳在送子诗中写下“玄云拖榆塞”,这些作品共同构建起宋代榆塞书写的丰富谱系。

  从王禹偁到陆游,从寇准到汪元量,宋人在继承秦汉榆中历史记忆的同时,赋予了这一意象新的时代内涵。他们或以榆塞寄托建功立业的豪情,或以榆关象征人生道路的艰险,或将兴隆山这样的实地景观纳入诗歌版图,共同书写出一部属于宋人的边塞心灵史。这些诗作既延续了《秦风》的刚健传统,又展现出宋代特有的文化气质,成为中华边塞诗歌中不可或缺的篇章。

  (本文所引诗出自王禹偁《小畜集》、寇准《忠愍公诗集》、王珪《华阳集》《陆游全集校注》、彭汝砺《鄱阳集》、周紫芝《太仓稊米集》、韩琦《安阳集》、黄庚《月屋漫稿》、汪元量《湖山类稿》《兰州文史资料选辑》等)(刘金坤)

 

编辑:王新强

来源:榆中县委宣传部